互联网时代新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强调人人从微不足道的事情着手,用自己的善举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将人们的爱心汇集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 )
①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②丰富了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
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④提升了公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
|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 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 |
| 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 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 |
| 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
10、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流行用语不断丰富。从哲学上看,这一事实说明()
| 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 B.物质不能离开意识而单独存在 |
| C.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
|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著名僧人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
|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
|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
| D.神创论观点 |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
| A.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 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 |
| C.自然物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
| D.物质就是指树、风等自然物 |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
| B.所有有形的物体 |
| C.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 |
| D.高山、河流等自然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