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共20分)
(一) 雾 霾
⑴连日来,一条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带斜穿1/3的国土。从北京、天津到石家庄,从郑州、南通到贵阳,空气污染指数纷纷爆表,雾霾天袭扰中东部大城市。网友调侃,“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究竟什么是雾霾天,在这,我给大家做一下科普性的介绍。
⑵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气溶胶系统,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雾的存在会降低空气透明度,使能见度恶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或凝华)物的天气现象称为雾。形成雾时大气湿度应该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就其物理本质而言,雾与云都是空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的产物,所以雾升高离开地面就成为云,而云降低到地面或云移动到高山时就称其为雾。一般雾的厚度比较小,常见的辐射雾的厚度从几十米到一至两百米左右。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组成的雾散射的光与波长关系不大,因而雾看起来呈乳白色或青白色。
⑶霾(mái),也称灰霾(烟霞)。 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如果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时,将这种非水成物组成的气溶胶系统造成的视程障碍称为霾或灰霾,它可在一天中任何时候出现。
⑷霾与雾的区别是什么呢?
⑸雾是自然形成的,霾是人为造成的。发生霾时相对湿度不大,而雾中的相对湿度是饱和的(如有大量凝结核存在时,相对湿度不一定达到100%就可能出现饱和)。一般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造成的,相对湿度大于9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雾造成的,相对湿度介于80-90%之间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但其主要成分是霾。霾的厚度比较厚,可达1-3公里左右。霾与雾、云不一样,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霾粒子的分布比较均匀,而且灰霾粒子的尺度比较小,从0.001微米到10微米,平均直径大约在1-2微米左右,肉眼看不到空中飘浮的颗粒物。由于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的霾,其散射波长较长的光比较多,因而霾看起来呈黄色或橙灰色。
⑹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
⑻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三是有凝结核。雾的类型:一是辐射雾: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失热多,气温低,水汽凝结形成的雾;二是平流雾: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三是.混合雾:兼有上述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四是蒸发雾: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气便发生水汽凝结成雾。沿海,暖流经过的地区,多蒸发雾,寒流经过的地区,多平流雾;盆地多混合雾。地势低,雾日多。
⑼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 一、是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二、是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三、是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
⑽雾本身不是污染,但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同样,城市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也会加重雾霾程度。
⑾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它们与雾气结合在一起,让天空瞬间变得灰蒙蒙的。颗粒物的英文缩写为PM, PM2.5,是直径小于2.5微米的污染物颗粒。这种颗粒本身既是一种污染物,又是重金属、多环芳烃等有毒物质的载体。
⑿城市有毒颗粒物来源:首先是汽车尾气,其次是北方到了冬季烧煤供暖所产生的烟尘,第三是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第四是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⒀雾霾的危害有哪些呢?首先影响能见度,影响道路交通;其次,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引发呼吸道疾患、诱发心血管疾病,严重会致死。1952年12月5日至10日,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 仅在12月5日到8日这4天里,伦敦市死亡人数就高达4000人。
⒁“同呼吸,共责任”,这责任是政府的责任,是企业的责任,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面对雾霭,我们应该有所作为,而不是怅然坐等冷空气为你我解忧。根据文章相关内容,请你给“霾”下个定义。
雾霾是 文中第(12)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是什么?
“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的加点字“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下列哪一个选项不符合原意( )
A.深秋至来年初春,,如果气温愈低,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少,雾霾越容易形成。 |
B.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
C.雾是自然形成的,发生时相对湿度是饱和的。霾是人为造成的,发生时相对湿度不大。 |
D.雾本身不会污染环境,而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如果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就不易向外扩散,从而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 |
“同呼吸,共责任”, 面对雾霭,我们应该有所作为。那么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尽自己什么样的责任来有所作为?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核桃压枝低
王建领
又是一年丰收季,又见核桃压枝低。
② 这几天,只要你来到商洛,步入农村,往往不等你开口,就会有村夫农妇,或老叟稚童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欣慰地夸耀:“今年核桃结得繁。”
③ 放眼望去,整个商山洛水间,那一株株、一片片、一凹凹、一坡坡的核桃树,在秋日金色阳光下,自在地摇曳。信步走入林间,一位饱经风霜、满脸慈祥的大爷,正用木杆支撑似要被一颗颗、一簇簇核桃压折的树枝;一个满脸稚气,但活泼阳光的男童,不知从哪窜来,径直爬上核桃树,兴奋地表演起摘果、去皮、取仁的杂耍来。大爷一脸幸福看着孙辈,也不喝斥,任由孩子在树上与我们捉迷藏。我问道:“大爷,你这核桃林今年收成怎样?”大爷干着手中的活,也不看我,如数家珍地说开来:“我房前、地里、山上共有二十株核桃,算两亩吧,今年少说也能收一千斤。”“能收多少钱?”“前几天有人来买,一出口一斤十块钱,我嫌采青糟蹋东西,没卖。到中秋节后成熟期再卖,少说也能卖一万三千元。”“你家几口人?”我继续问道。“我两口,我小儿子三口,一年的零花钱,家中大的开支补贴就看这核桃呢。核桃丰收了,心里就踏实了。”与大爷一样,商洛大约有80%的农民拥有核桃树,核桃收入占到农民纯收入的15%,人均近500元。我不由得感叹:这核桃可真是商洛农民的摇钱树啊!
④ 早就听说秦岭无闲草,商山有仙果,这仙果就是核桃。之所以称核桃为仙果,是因为核桃果仁的形状如缩小了的人脑,一分为二的果仁,是典型的两叶肺的外观,一分为四的果仁,是肾的轮廓。难怪人们常说多吃核桃,强身益脑。
⑤ 当年刚到商洛工作,但见秦岭深处,层林叠翠,绿浪一波接着一波推向远山;小溪欢歌,清泉一股连着一股汇成激流,水色山魂呈美景,秦风楚韵溢华章。当家乡人问我对商洛的第一印象时,我脱口而出:“山清水秀,经济落后。”孰料这话当即受到商洛同仁的挞伐:“仓颉造字、商鞅封地、四皓隐居、闯王屯兵,商洛历史文化厚重,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后来居上待有时。”
⑥ 是呀,商洛位置独特,是唯一的被秦岭全覆盖的地区,而秦岭又地处长江黄河分水岭、南北自然分界线,是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动植物基因库,商洛自然会得秦岭之灵韵底气,以其无尽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资源享誉全国。
⑦ 如今,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领之下,商洛的各种资源得以开发利用,持别是经济类作物,核桃、板栗、柿子等全国有名。可以说,商洛的核桃独步华夏。桃树那笔直的树干,庞大的树冠,浓密的树阴,姣美的树形,给人一种挺拔伟岸之感;浓绿的阔叶给人一种厚重之感,枝间繁密的果子给人一种幸福喜悦之感。它的身上有我们取之不尽的木西,蕴含着无穷的魅力。作为生态林木,它从不挑地形,不争地劲,在商洛的房前屋后,山坡沟旁,枝繁叶茂地尽情生长,固土护绿,有的是担当;作为经济林木,它五年成木挂果,年复一年为人们提供长寿果,且与低秆作物和睦相处,农民务林种地两不误,生财聚宝,有的是奉献;作为用材林木,它木质坚韧,纹理美观,质地顺平,为上乘木材,家居日用,有的是用场;作为欣赏林木,它上得了野岭,进得了园林,经济效益极佳,有的是市场。
⑧ 离开商洛时,我深深地感到:丰收季节,商洛呈现给人的除了无尽的核桃压枝的景致,还有在累累的硕果间,大人们忙碌的身影和孩子们嬉闹的场面。那荡漾在人们脸上的笑容和那压低枝头的核桃构成了一幅安逸、和谐、福的农家丰收图。我相信这幅图景会在人们的描绘中更关。(选文有改动)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发展经历了哪些变化?( 3 分)
赏析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说说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突出了商洛核桃树的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谈礼貌
①眼下.即使不是百分之百的人.也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抱怨现在社会上不讲礼貌。这是完全有事实做根据的。前许多年.当时我腿脚尚称灵便.出门乘公共汽车的时候多.几乎每一次我都看到在车上吵架的人.甚至动武的人。起因都是微不足道的:你碰了我一下.我踩了你的脚.如此等等。试想.在拥拥挤挤的公共汽车上.谁能不碰谁呢?这样的事情也值得大动干戈吗?
②曾经有一段时间,有关机关号召大家学习几句话:“谢谢!”“对不起!”等等。就是针对上述的情况而发的。其用心良苦.然而我心里却觉得不是滋味。一个有五千年文明的堂堂大国竞要学习幼儿园孩子们学说的话.岂不大可哀哉!
③有人把不讲礼貌的行为归咎于新人类。我并无资格成为新人类的同党.我已经是属于博物馆的人物了。但是.我却要为他们打抱不平。在他们诞生以前.有人早着了先鞭【注】。不过.话又要说了回来。新人类确实在不讲礼貌方面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他们发扬光大了这种并不美妙的传统.他们(往往是一双男女)在光天化日之下.车水马龙之中.拥抱接吻.旁若无人.洋洋自得.连在这方面比较不拘细节的老外看了都目瞪口呆.惊诧不已。古人说:闺房之内.有甚于画眉者。”这是两口子的私事.谁也管不着。但这是在闺房之内的事.现在竞几乎要搬到大街上来.虽然还没有到“甚于画眉”的水平.可是已经很可观了。新人类还要新到什么程度呢?
④如果一个人孤身住在深山老林中.你愿意怎样都行。可我们是处在社会中.这就要讲究点人际关系。人必自爱而后人爱之。没有礼貌是目中无人的一种表现.是自私自利的一种表现.如果这样的人多了.必然产生与社会不协调的后果。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个人小事而掉以轻心。
⑤现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不讲礼貌的恶习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已经不局限于国内.而是会流布全世界。前几年.我看到过一个什么电视片.是由一个意大利著名摄影家拍摄的.主题是介绍北京情况的。北京的名胜古迹当然都包罗无遗.但是.我的眼前忽然一亮:一个光着膀子的胖大汉子骑自行车双手撒把做打太极拳状.飞驰在天安门前宽广的大马路上。给人的形象是野蛮无礼。这样的形象并不多见,然而却没有逃过一个老外的眼光。我相信.这个电视片是会在全世界都放映的。它在外国人心目中会产生什么影响.不是一清二楚了吗?
⑥最后.我想当一个文抄公.抄一段香港报纸上的话:
⑦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祥和。
[注]着先鞭:比喻先人一步。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对有关部门的“用心良苦”感到“不是滋味”。
_______作者对“有人把不讲礼貌的行为归咎于新人类”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_______第⑤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甲文:成功(节选)
季羡林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谈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功夫。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还是先举韩文公。他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两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
乙文:世界名人成功之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季羡林(节选)
季羡林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这是名符其实的称号。不过,我想说,他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他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为发扬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是“中国的脊梁”。
季羡林留德十年,时间是够长的,但是这十年中,他除了哥廷根和柏林外,没有去过其他城市,更不用说是欧洲其他国家了。没有去外地旅游,除了没钱,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或者说,还有比旅游更让他感兴趣的事。在他看来,独自一人畅游在书海之中,所得到的享受,远甚于去高山滨海旅游。而且,像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碑铭等,对一般人来说,是极其枯躁乏味的事情,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
成大事者,皆有癖。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如果季羡林没有这种好读书的“癖”,如果他像一些留学生那样,终日忙于旅游,购物,跳舞,搓麻,谈情说爱,那么,他又怎么能在学业上获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又怎么会有今日蜚声中外的学界泰斗季羡林呢?
在这些年里,季羡林一直沉迷于书山书海中,不但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和健康,也忘记了燕园的风光。甲文中的“韩文公”是指谁?文中引用他的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为了论证什么论点?
_______ 乙文 “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 中的“此”在文中指代什么?
_______乙文中,季羡林是怎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他在甲文中关于“成功的条件”的观点的?
_______
阅读下文。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A】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擦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擦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擦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B】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碾上。【C】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赔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在文中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空,准确的概括她们当时的情态。(3分,不超过四个字)
文章描写的是三个极为普通、甚至在常人看来有些卑微的母亲;烧烤店的卖花生女人,超市里的清洁女工,马路上的捡废瓶子的女人。本文在刻画三位母亲时都采用了生动细致的描写,请从【A】【B】【C】三句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仿照第⑦自然段画曲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充一个事例。
有人说,“穷不堕其志”,尊严是人最重要的。文中那三位卑微的母亲,为了生计而放弃人格,这样的做法,其情虽可悯,但做法实在不宜提倡,你如何评价她们。(6分,100字左右)
阅读下文。
神州第一味刘英敏
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此亦豆腐之谓乎?
②认识中国,可从豆腐找到绝佳切入口。儒释道左右中国几千年。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豆腐最能代表中国的味道,因其多有“道味”。这,首先因豆腐的发明者是道者。中国文化史上地位很高的《淮南子》是道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淮南王刘安聚数千方士一边在炼丹中发明了豆腐,一边成就了《淮南子》。豆腐先是道者的长寿膏丹,后来传入民间。道家发明的豆腐营养中华文明两千余年,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刘安乃汉高祖刘邦之孙。豆腐因而有了庙堂、江湖和红尘三者的机缘。故,国人上上下下,神州东西南北,莫不深爱之。
③若说豆腐为道家之味,则红烧肉为法家之味,大蒜炒肉为儒家之味,苦瓜肉丁为墨家之味吧。红烧肉不能日日吃(犹如治国不能长期用法家),其它的,但食无妨。豆腐之味有容乃大,因其“几乎无味”,所以左右逢源:加点肉末,则具儒家韵味;油豆腐烧肉,别有法家风貌;白水煮豆腐,深得佛家情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块霉豆腐可为穷人下一餐饭,一桌豆腐宴可为主人壮脸面。豆腐干豆腐丝霉豆腐臭豆腐乃至水豆腐或者豆浆……士农工商兵家戏子三教九流均可在那儿找到胃的知音,正如西方人在“啃得急”、汉堡包以及可乐中寻到胃的伴侣。据说西方人也开始兴做豆腐,不一味地“啃得急”了——心放慢而食热豆腐也,以至于英文多了个新词“TOFU”(豆腐)。我想,这不仅仅因豆腐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和低热量之实用大优点,更因“豆腐得味,远胜燕窝”的至味和内中所藏的东方生活趣味与哲理吧。
④豆腐的温柔朴善,源自她的“娘”——黄豆的良善仁厚。黄土地,黄豆子。五谷之一的“菽”(大豆),中国是最早的栽培者。《诗经·小雅·小宛》云:“中原有菽。”读之,思古之幽,五内俱热。豆子、豆腐为国粹。玉米、红薯等许多粮食作物传自外邦。菽,总让我们亲切。“煮豆燃豆萁”的心酸,“种豆南山下”的向往,“菽水承欢”的亲情,“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农家乐……这些,很中国。菽,实在有中国人的朴茂含蓄,予多取少,没有麦之芒,不像高粱那样张扬……它营养丰富,以至于军粮(含军马饲料)也少不了它。但它却不需多少肥料,因为自备了根瘤菌,可固定大气中的游离氮素而自产肥料并改良土壤。许多粮食用来做酒,大豆却“不参加这类派对”,甘心平凡,大智若愚。如此良善之“娘”,其“后代”能不好吗?豆腐“之前”的水豆腐,似黛玉,芳心如水才思荡漾。水豆腐“之前”的豆浆,外活泼内仁和,如史湘云。豆浆配油条,乃乾与坤、阴与阳、水与火、刚与柔……之配,因其含如许高度之哲理,方成就“油条加豆浆”之美味。豆浆和牛奶,国人宜豆浆。牛奶有游牧文明的冲动野力;豆浆具农耕文明的隐忍良善。豆腐呢,好比宝钗,入得厨房,上得厅堂。豆干像晴雯,性韧味厚。油豆腐,可比附一下王熙凤。霉豆腐像刘姥姥……
⑤“旋乾磨上流琼液,煮月档中滚雪花。”——唐诗的如此意境当永随国人。“才闻香气已先贪,白褚油封由小餐。滑似油膏挑不起,可怜风味似淮南。”(清·李调元《豆腐乳》)如此滋味当长存人间。“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清·胡济苍《豆腐》)如此精神美味应永存天地间!
⑥啊,豆腐,识君之味,百味可解! 本文依次介绍了豆腐的相关知识,请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上填空。
豆腐之源→→ →豆腐之韵从实用角度看,国人乃至西方人喜爱豆腐的原因是什么?
“据说西方人也开始兴做豆腐,不一味地‘啃得急’了”中“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菽,实在有中国人的朴茂含蓄,予多取少,没有麦之芒,不像高粱那样张扬……”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