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比较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解释下面括号中的词语。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甲文两段中有四个词的意思相同,它们是 、 、 、 。(2分,每空0.5分)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的手法突出主题。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茍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茍富贵,无相忘()(2)会天大雨,道不通。()
(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4)大楚兴,陈胜王。 ()翻译句子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结合全文,试分析这次起义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直接原因:根本原因:
陈胜吴广为发动起义作了那些舆论准备工作?请简要概括。你怎么评价这些准备?
唐贾嘉应对
唐贾嘉隐年七岁,以神童召见。长孙无忌、徐世绩,于朝堂立语。徐戏之曰:“吾所倚者何树?”曰:“松树。”徐曰:“此槐也,何得言松?”嘉隐曰:“以公配木,何得非松邪?”长孙复问之:“吾所倚何树?”曰:“槐树。”长孙曰:“汝不复矫邪?”嘉隐曰:“何烦矫对,但取其鬼对木耳。”年十一二,贞观年被举,虽有俊辩,仪容丑陋。尝在朝堂取进止,朝堂官退朝并出,俱来就看。余人未语,英国公李绩,先云:“此小儿恰似獠面,何得聪明?”诸人未报,贾嘉隐即应声答之曰:“胡头尚为宰相,獠面何废聪明。”举朝人皆大笑。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吾所倚者何树(依靠) | B.汝不复矫邪(狡辩) |
C.尝在朝堂取进止(曾经) | D.俱来就看(前往)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于朝堂立语于厅事之东北角 | B.虽有俊辩虽人有百手 |
C.但取其鬼对木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 D.以神童召见以为妙绝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
(1)唐贾嘉隐年七岁,以神童召见。
(2)以公配木,何得非松邪?结合文章材料,试分析贾嘉隐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二)
李家洼佃户董某父死,遗一牛,老且跛,将鬻于屠肆①。牛逸,至其父墓前,伏地僵卧,牵挽鞭捶皆不起。村人闻是事,络绎来视。忽邻叟刘某愤然至,以杖击牛曰:“其父堕河,何预于汝?使随波漂流,充鱼鳖食,岂不大善!汝无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致其奉养,病医药,死棺敛。且留此一坟,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汝罪大矣!就死汝分,牟牟者何为②?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董初不知此事,闻之大惭,自批其郏曰:“我乃非人!”急引归。数月后,病死,泣而埋之。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语一项是
A.张元怪之(感到奇怪) | B.速延医治之(邀请)) |
C.牛逸,至其父墓前( 离开) | D.引之使出(牵,拉)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今为人所弃而死 或异二者之为 |
B.若见而不收养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C.将鬻于屠肆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
D.以杖击牛曰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而句子的意思。
(1)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2)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人与动物亦可心灵相通。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其思想意义。
[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A.或遇其叱咄 |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D.若既不出户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至于负者歌于途(2)伛偻提携
(3)泉香而酒洌(4)弈者胜用现代汉语翻译“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上文中第一段共四句话,每句话用三个字概括其内容。
答:(1);(2);(3);(4)具体说说“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其乐也。”是用什么方法来突出 “太守之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