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或记录中正确的是
A.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氧化镁固体 |
B.室温下,向饱和食盐水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搅拌,固体不溶解 |
C.硝酸铵溶于水时温度上升 |
D.将黄铜与紫铜互相刻划,紫铜表面出现划痕 |
下列食物的近似pH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A.鸡蛋清7.6-8.0 | B.柠檬2.2-2.4 |
C.西红柿4.0-4.4 | D.牛奶6.3-6.6 |
实验室许多药品都需密封保存,下列对药品密封保存原因的解释,错误的是
A.浓盐酸——防止挥发 |
B.NaOH溶液——防止与CO2反应 |
C.浓硫酸——防止吸水 |
D.生石灰——防止与氧气反应 |
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lO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然后升温到50℃时.现象如图乙;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由这一过程可知
A.图甲中a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比b溶液大a |
B.图乙中a、b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
C.图丙中表示a的溶解度曲线是M |
D.3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
依据下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硫酸钠或氯化铵的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均可采取添加溶质或蒸发溶剂的方法。 |
B.升高温度,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都增大 |
C.45℃时,氯化铵饱和溶液与硫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
D.60℃时,将氯化铵和硫酸钠两种饱和溶液分别冷却到40℃时,硫酸钠溶液中无晶体析出。 |
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t1℃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解了10g的甲 |
B.将t2℃时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溶剂的量不变),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
C.t2℃时,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可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
D.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提纯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