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复兴之路》说到:“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这“国耻”指的是
A.鸦片战争 | B.甲午战争 |
C.八国联军侵华 | D.日本全面侵华 |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怀种族之奇耻,究兴亡之要因,于是排斥夷狄,批评专制”。上述观点表明这三大思想家()
A.认识到改朝换代的必要性 | B.从明亡中反省君主专制 |
C.主张民主,反对君主专制 | D.反对排斥夷狄的落后思想 |
“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尊崇道统 | B.格物致知 |
C.心外无理 | D.经世致用 |
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 )
A.欣赏自然、移情易性 | B.存天理、灭人欲 |
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 D.自我完善、君子气节 |
从唐“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折射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选官制度的变化 | B.时局和战的变迁 |
C.基本国策的改变 | D.经济重心的迁移 |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导致诗歌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门阀政治的衰落 | B.唐代都城的变迁 |
C.科举制度的出现 | D.唐代气候的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