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
|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
| B.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
| 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
| D.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
说明太祖曾写诗一首来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明太祖出身贫苦,亲政理事 | B.政权刚建立,官僚体制不健全 |
| C.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 D.明初政府的工作效率太低 |
16世纪末,西班牙人门多萨在《中华大帝国史》中写道:“皇帝极想成为他的帝国及其臣民的主人,国家如此之大,省份又如此之多,因此没有皇帝和内阁的同意,巡抚、总督和法官不准处死任何人。”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元朝统治的疆域十分辽阔 | B.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
| C.明朝皇帝和官员依法办事 | D.清朝皇权专制的进一步加强 |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出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助机构,当这些辅助机构和官员的权利较重时,皇帝又从更新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助机构,剥夺其实权……皇帝的权利更加强。这种权利的不断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能够印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有
①西周分封制②西汉“中朝”的建立③明朝的内阁制④清初建立军机处
|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汉书·刘辅传》中提到“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由此可见,中朝
| A.创立于西汉 | B.长官亦为宰相 | C.由皇帝亲信近臣构成 | D.参与政事的决策 |
《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
|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