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二铜表法》开始,古罗马制定了严格的债务法规,并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这表明罗马统治者( )
①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②重视维护平民利益 ③被迫改善奴隶处境 ④力图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
|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下图是1940—1947年中国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其中“民主”出现频率最高时的主要的原因是()
| A.重庆政协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
| B.重庆谈判确立了实现和平建国的方针 |
| C.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
| D.全面内战爆发后,和平民主呼声高涨 |
20世纪初,陈独秀在其文章中写道:“我们国民……应该有两种彻底的觉悟:国民不能单纯依赖公理的觉悟,不能让少数人垄断政权的觉悟……由这彻底的觉悟,而应该抱定两大宗旨,即以强力拥护公理,平民征服政府。”他写这篇文章的主要背景是()
| A.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
| B.辛亥革命的失败 |
| C.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
| D.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
1911年10月16日,湖北军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约法规定:“鄂州政府由都督任命的政务委员、议会、司法等部分构成……;人民一律平等,有言论、集会结社、通讯、信教、居住等自由……都督由人民公举,任期三年,连任以一次为限……议员由人民中选举产生,议会可以向政务委员提出条陈、质问,要求答辩或弹劾。”据此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它的颁布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
| B.它实施了伏尔泰关于国家政体的主张 |
| C.它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精神与主要原则一致 |
| D.它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精神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
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 A.认识到太平天国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
| B.看到了太平天国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
| C.未看到太平天国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
|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 是指()
|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
| B.《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
| C.《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
| 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