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①1932年,“一·二八凇沪抗战”以失败告终,20岁的侯仁之在苦闷中彷徨。弟弟侯硕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放弃曾想从事的医学,投考历史专业。弟弟的那句话是:“学医,只能给个人看病。学历史,可给社会治病!”这一年,侯仁之考取燕京大学历史专业。
②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平沦陷,燕京大学成为沟通沦陷区、解放区和大后方的秘密通道。当时正在读研完生的侯仁之承担了将爱国学生送往解放区或大后方的工作。抗战胜利一年后,侯仁之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
③在英国期间,侯仁之进渐接受了历史地理学的理念。他意识到,沿革地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1949年,侯仁之学成归国,并将历史地理学引入中国。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学科逐步建立起来,侯仁之成为公认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第一人”。
④要搞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大量的实地调查必不可少。在张家口考察期间,侯仁之发现一段长城与众不同。深感疑惑的侯仁之回来后立即查资料,最终确认这是明后期沿着长城开设的“马市”。如今这种贸易已消失在历史中,但却由遗留的建筑记录下来。从此,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地理”,而野外考察和考古研究,也成为贯穿他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
⑤1958年,侯仁之开始了沙漠研究。当时有人认为,沙漠地区不仅文献资料少,而且调查访问都很困难,难以开展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反驳道:“必须勇敢打破旧传统,坚决走出小书房,跳出旧书堆。”此后数年,侯仁之连续奔赴西北沙瀵进行考察。
⑥1964年夏天,侯仁之在陕北榆林附近的沙漠考察统万城。统万城统是5世纪一个少数民族小王朝的都城,已在沙漠中沉寂了千年。经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侯仁之得出结论,统万城的沙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的结果。那时,人们普遍认为西北沙漠中很多古城被废弃是“大漠流沙”造成的。而侯仁之年证明,这是“肤浅的广为流传的错误观点”,人类活动才是造成沙化的主要原因。这直接为后来人们治理沙漠打下了认识基础,侯仁之也因此成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先驱”。
⑦在这次考察中, 侯仁之还纠正了一个普遍的说法:榆林三迁,即榆林因流沙侵袭而被迫三次南迁。侯仁之证实,榆林不仅没有三迁,反而在原址五次扩展。古城榆林终于明晰了自己的“身世”。
⑧在学术生涯中,侯仁之梳理过脉络的城市有很多。承德、临淄、邯郸、芜湖、敦煌……在侯仁之的慧眼下,一个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或者得以浮现,或者更加丰满。他对许多城市做了深入的研究,充满着热爱。对他而言,北京有着更重要的意义。侯仁之曾说:“我对北京,是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⑨侯仁之在北京定居60年,为北京倾注了大量心血。比如有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进京要道。卡车、拖拉机往来穿梭,卢沟桥受损严重。侯仁之对此心急如焚。他写了《保护卢沟桥刻不容缓》一文,发表在《北京日报》上。6天后,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禁止机动车与兽力车通行。如今,经过多次整修的卢沟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侯仁之最为人所知的壮举是保护莲花池。正是因为他的积极奔走,原本要建在莲花池上的北京西客站主楼东移了100米。“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北京城的血脉得以保留。
⑩当然,与他的研究相比,这些事还只能算作“信手为之”。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 解决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可能无法充分解读北京的厚重和韵味。(摘编自高毅哲《侯仁之:城市的知音》)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记述了侯仁之的求学经历、科研历程、丰富的学术成果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展现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学者本色。
B.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战期间,侯仁之身处沦陷区,利用燕京大学学生的身份,将爱国学生输送到解放区或大后方,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
C.在对张家口长城的考察研究中,侯仁之切实认识到野外考察在历史地理学中的重要价值。这次考察使他的研究兴趣由“历史”转向了“地理”。
D.侯仁之主张沙漠研究要走出小书房,走进现场,不要依靠旧书堆中的文献资料。他在陕北榆林附近沙漠的考察研究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E.侯仁之发现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卢沟桥受损严重,便强烈呼吁保护卢沟桥,禁止机动车和兽力车通行,最终使卢沟桥得到了妥善保护。
侯仁之被称为“城市的知音”,这在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请结合全文分析侯仁之取得成就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据英国《新科学家》8月30日报道:在有关纳米药物是否对健康有害的争论中,最终出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结果,证明纳米药物能延长脑神经细胞的寿命。在实验室的神经细胞通常只能活25天左右,但在服用低剂量的氧化铈纳米颗粒后,神经细胞的生命活动通常可达6个月。这一发现证明了纳米药物可能有一天能用于治疗与老年有关的身心失调的疾病,如老年痴呆病等。
美国奥兰多中部佛罗里达大学分子生物学家Beverly Rzigalinki和工程师Sedipta Seal最早进行合作研究,想看看纳米药物是否能进入细胞内。他们进行的第一次实验是在培养皿中把纳米颗粒添加到老鼠的神经细胞上,看看神经细胞怎样吸收这些纳米药物。后来Rzigalinki发现这些神经细胞比没有用纳米药物治疗过的神经细胞存活的时间长得多。这些“服用”了纳来药物的神经细胞之间彼此发送信号的能力就像年轻的细胞一样,在培养皿中存活的最长时间达6个月。
该科研小组还发现,用纳米药物治疗过的神经细胞可防止紫外线的破坏,这表明纳米颗粒药物能清除破坏神经细胞的活性分子自由基。而已知在老化和有炎症的细胞中普遍存在自由基。
每粒纳米药物均是由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并形成约5纳米直径的结构。这种结构和自由基结合后就变成中性的无害分子。研究证明,这些纳米药物清除自由基的效率比维生素C和维生素E一类的天然清除剂的效率高3倍。而且这些纳米药物在细胞内的作用时间要长得多。
虽然神经细胞只接受一定剂量的纳米药物,但纳米药物可以反复地抓住自由基并清除它们,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延续几个月;而维生素C分子一旦和自由基结合就被破坏,不再起作用。
现在正计划试验氧化铈纳米药物是否能减慢老鼠神经变质疾病的发展。她还计划给果蝇喂纳米药物,看看这些果蝇能否比一般的果蝇活得更长。她认为,纳米药物可能有一天被用来涂覆人工关节和医用设备,以减少病人发炎。但伦敦帝国大学的化学家Tony Cass告诫说:在人身上应用纳米药物之前,必须回答人们关心的安全问题,因为我们需要考虑纳米药物是否可能与细胞的其它成分发生相互作用。
对“纳米药物”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种能够大大延长神经细胞的生命活动的药物。
B.一种比普通药物能加大提高清除细胞中的自由基效率的药物。
C.一种正在试验阶段而没有用于人体治疗的药物。
D.一种由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结构为约5纳米直径的药物。

对“纳米药物能延长脑神经细胞的寿命”的原理,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纳米药物可使脑神经细胞的生命运动由25天左右适当延长至6个月。
B.纳米药物能以较高效率清除破坏神经细胞的活性分子自由基。
C.由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的结构在脑神经中存活的时间更长。
D.通过纳米药物结构微小的特点渗透进神经细胞中去发挥作用。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纳米药物的发展主要在于如何改进纳米药物自身的成分(铈原子和氧原子)组成与组织结构(约5纳米的直径)的问题。
B.老年痴呆病或与老年人有关的身心失调疾病在不久的将来会因为纳米药物即将研究成功而得到有效治疗。
C.在给人使用纳米药物之前,要从药物安全的角度解决纳米药物是否可能与细胞的其它成分产生不良作用的问题。
D.纳米药物一旦在人的神经细胞中应用,就解决了目前没有任何药物可以解决的细胞老化及炎症的问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读书种子总是有的
沈乃文
版本目录学是中国的传统学问,包涵的内容接近于今天流行的文献学。
古人强调读书,强调博学,此后才是研究问题,所谓厚积而薄发。因此常将阅读、研究等今天所谓的做学问,统称之为读书,学者则自称为读书人。版本目录学就是读书的学问。
中国历史悠久。一部著作产生后,内容可能经过作者的一再修改,也可能经过他人、后人在反复抄写、刻印过程中的增删改动,还可能在流传过程中发生窜乱和遗失,因而形成内容并不完全相同的各种本子。
区别各种本子及其优劣,形成了版本学;比对各种本子的内容异同,从而判断和确定原始文字,形成了校勘学;统括各种书籍和版本,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形成了目录学。三项学问都产生于汉代,按今天所知,皆发端于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和《七略》。
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是互通的。校勘学要汇集各种本子,因而涉及版本学。版本学要辨别版本优劣,手段又离不开校勘学。统观各种著作及众多版本,揭示学术的渊源和发展,表明版本的继承和改变,则综合于目录学。
历代学者为了学术上的弃伪求真和理清脉络由来,竭力探求古书的真貌与流变,因而无不要求兼通三项学问,传统的藏书家也是如此。然而研究中国传统学问之学者,终生要查找研究各种资料,终生离不开版本目录学。版本目录学的实质,是治书之学,因而也是中国传统的学问之学。
由于版本目录学涵盖的范围广阔,在发展中自然地出现了从读书以外的角度,专攻一个部分的旁支。清嘉庆间学者洪亮吉在其《北江诗话》卷三中曾分之为五类:即“得一书必推求本原,是正缺失”的考订家,“辨其板片,注其错讹”的校仇家,“搜采异本,上则补石室金匮之遗亡,下可备通人博士之浏览”的收藏家,“第求精本,独嗜宋刻,作者之旨意纵未尽窥,而刻书之年月最所深悉”的赏鉴家和“于旧家中落者贱售其所藏,富室嗜书者要求其善价,眼别真赝,心知古今,闽本蜀本,一不得欺,宋椠元椠,见而即识”的掠贩家。这可以看作是清代中期的通行看法。进展到当代,旁支不仅旗帜林立,而且各自蔚为大国。比如,在版本学知识范围内,旁出了书史、书籍制度史、出版史、印刷史、藏书史等等专科。在校勘学知识范围内,旁出了古籍整理、文献史、编辑史等等专科。在目录学知识范围内,不仅旁出了分类学、编目学、目录学史等专科,更与思想史、学术史、艺术史等大型学科相融合。旁支声势浩大,领域不仅与版本目录学相混淆,如出版史和版本学,而且使传统的版本目录学为了避免在当今被认为只是用于辨别版本和编制目录,而不得不在众多场合自行改称为文献学或古文献学。
版本目录学在传统上以考据学为主流,与中国的传统学问从清乾嘉直至五四运动以后,一直以考据学为主流相一致。考据学以挖掘文献和考古材料,考订史实为特色,汹涌澎湃二百余年,至上个世纪末,随着老先生们的相继去世而逐渐落潮。而一直畅行西方的,与中国传统的义理之学近同的研究方法,以视野广阔,注重思辨,力成一家之言为特色,随着与西方交流的日益扩大,受到国际承认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以及留学西方人士归国后发挥作用的日益广泛,已成当前主流。
当今的世界,又以科技的迅猛发展为特色,图像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全文自动检索,以及网络通讯的迅速普及,无线网络通讯的日益临近,传统的读书正在一步一步地被网上阅读和全文检索所取代。
旁支喧宾夺主、考据旁落、计算机代庖,都是当前版本目录学所面临的,与此前二百年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客观地讲,传统的版本目录学不仅有衰落之势,而且有生存发展的危机。
纵然以上种种都是已经存在的事实,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版本目录学的两千年历史,仍然乐观地认为,读书种子①总是有的,前贤的心血尚待总结,读书的学问也不会到此为止,版本目录学的传统不仅需要继承,而且需要发展,也一定会发展。因此,版本目录学应该正名,应该复兴。
【注】读书种子:比喻累代读书之人,如种子相传,衍生不息。(《辞源》)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A.一部著作产生后,内容经过作者的一再修改,再经过他人、后人在反复抄写、刻印
过程中的增删改动,经历流传过程中发生的窜乱和遗失,因而就形成了内容幷不完全相同的各种本子。
B.版本目录学涵盖的范围广阔,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喧宾夺主的旁支,如:考订家、校仇家、收藏家、赏鉴家、掠贩家。
C.今天流行的文献学是传统的版本目录学为了避免在当今被认为只是用于辨别版本和编制目录,而不得不在众多场合自行改变的称呼。
D.考据学以挖掘文献和考古材料,考订史实为特色,但其视野不广,难以得到国际承认而日渐衰落。

E.图像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全文自动检索,以及网络通讯的迅速普及,无线网络通讯的日益临近,预示着传统的版本目录学正在一步一步地被网上阅读和全文检索所取代。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版本目录学是中国的传统学问,它包涵了产生于汉代的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
B.中国的传统学问从清乾嘉直至五四运动以后一直以考据学为主流,版本目录学也不例外。
C.当前版本目录学因面临着许多蔚成大国的旁支影响以及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生态环境,已经呈现了衰落之势。
D.中国古代的学者要求必须兼通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这三项学问方可称为读书人。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这些传说中人的生涯,几乎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或是,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而生活为之戕害,内心为之碎裂。他们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在为伟大。所以不幸的人们啊!切勿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倘使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膝上休息一会吧。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样飞涌出来。甚至毋须探寻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述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这些传说中的人”所指的一种人是( )

A.“以思想与强力称雄”的人 B.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C.毕加大佐与蒲尔民族 D.不幸的人们

下列表现不属于“这些传说中的人”的基本特征的一项是( )

A.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蹉跌而不改初衷
B.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
C.既有顽强的毅力,更有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
D.汲取名人的勇气做自己的养料,心灵得到求助而走向成功

侧重表现“内心为之碎裂”的一项是( )

A.在悲惨的命运之中不能成功 B.贫穷与疾病缠绕自身
C.目击同胞受着无名的羞辱与劫难 D.永远过着磨难的日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与“我们周围的空气多么沉重”修辞手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
B.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
C.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而死。 D.打开窗子吧!

不是造成“我们周围的空气多么沉重”的原因的一句是( )

A.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
B.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
C.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
D.人类喘不过气来。

结尾把“自由”与“英雄”放在一起,对其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是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的斗士,他将自由与英雄连在一起。
B.欧罗巴空气重浊,自由受到限制,英雄要担当患难,不能缺少自由。
C.凡英雄总与自由相关,没有自由就没有英雄,自由与英雄同在。
D.没有自由精神,就没有伟大的心灵,就不能在患难中进行超人的奋斗。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有人以为,只要拿起毛笔蘸了墨汁在宣纸上一挥,写上几个汉字就是书法了,甚至自称是书法艺术。其实,称得上“艺术”需要有“艺术性”,更需要有个性的创造力。若以现代的艺术概念来衡量,是应该对实用性的书写和艺术性的书写做点区别的。书法艺术是对书法的高要求,书法是对写字的规范化要求。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和文化的双重魅力。而一般的书写者只是在写“字”——这是文字的功能。书法是以“法度”来规约书写者,而书法艺术则比法度的要求更高。显然,书写者(写字)不必具有书法和书艺的丰富因素,而书艺则必须包含书写和书法的因素。字外无字,写字匠所为;字外有人文,书法家所为。自古及今大量的书法作品严格说来只是“书法”和“写字”。好的书法艺术作品一定会集中透露书写者的生命感动与文化趣味以及书写习惯。
中国书法艺术在漫长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母体是汉文字,故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这是一个误会。书法艺术的内容在于书写的意与法的艺术性,要落实到“法”的美,而不是落实到“字”的是与非上。中国书法是形式上极为简约的艺术,它利用流字,寄生于汉字,但它有相对独立的生命。文字内容(文学性)可以引导和升华书写艺术,使意与法得到更完善的发挥,但从本质上而言,“字”的内容不是“书”的内容。“字”决定实用功能,“书”法(写意)决定欣赏功能。虽然历史上的书法存活常常两位一体,但是,在今天从学术立场不妨进行区别认定,不要混淆。从本质上说,艺术的精神含量决定了艺术品性。“字”“写”得好不好,标准可以不同,但“字”的“写”是书法之成为艺术的关键。因而,从传统的立场而言,理解书法的关键,在于理解书宽与性,理解对象何以“书写”和为何如此“书写”以及“书写”的如何。欣赏书法艺术,是一次生命节奏和文化程序的探索、体验;而创造书法艺术是一次不可重复的视觉心理运动。通过书法,我们可以感觉体验到不同的生命和文化力量,其中有无尽的活泼力量让人感动。书法和其他视觉造型艺术有个显著不同:它受制于一个母体——汉字。但是对艺术的书写而言,是不同的文化生命个体对汉字标准形态的不断“试对”和“试错”的过程。而书写本身就是一个对自我意思的“试对”和对他人规范的“试错”过程。其实,理解书法比理解绘画难多了。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
(摘自《光明日报》)
根据文意,下列对“书法艺术”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是对写字的高要求,需要有艺术性。
B.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和文化的双重魅力。
C.书法艺术比“法度”的要求更高,更需要创造力。
D.书法艺术应集中体现书写者的文化情趣和书写习惯。

下列观点不属于作者着重表述的一项是()

A.书法艺术应体现书写者的人格和文化的双重魅力。
B.人们往往将书写的内容当作书法艺术的内容,这是一个误会。
C.书法与其他视觉造型艺术有显著不同。
D.中国书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轻易体认的。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对实用性书法和艺术性书法并没有明确的区别。
B.用今人的眼光来看,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国古代的书法作品并不能称得上是艺术。
C.为体现书写者的文化魅力和人格魅力,书写者可以不考虑书写的内容。
D.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的场合可以创作出具有同样人格魅力和文化魅力的书法艺术

作品。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