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传统的中国家庭历来注重门楣家风,讲求耕读为本,诗礼传家,形成了明理、孝亲、忠厚、诚信、勤俭等优良传统,不仅对每个人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还进一步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内涵。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变迁,今天,民主、平等、和谐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传统家风中重男轻女、重读书轻商务等封建思想已不合时宜。为家风传承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让传统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轨,已成为家风传承中不可回避的话题。
材料二: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据调查,我国每年有2 000多亿元的餐桌浪费,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这种“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家风传承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的正确性。
(2)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为形成良好家风提出两条建议。
(3)请你结合材料二,针对“舌尖上的浪费”这一问题设计两条标语,并阐述其《文化生活》知识的依据。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技的作用和影响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取消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主要是从实证主义哲学那里得来的。实证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种主要思潮,在科学主义流派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在人本主义流派中也有很大影响。实证主义认为一切知识都以经验可实证的事实为基础,而无法被经验所实证的概念或命题,如关于世界本原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之类的问题,均应从科学中排除出去。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6分)
(2)能不能取消哲学的基本问题?谈谈你对此问题的看法。(16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决策。
(1)从“唯物论”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12分)
(2)就“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拟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并简要写出节约建议。(16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唯物论”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1年全国节能宣传周的主题是“节能我行动,低碳新生活”。广东围绕全国节能宣传周的主题,开展“七个一”活动,即办好一次展、制作一个专栏、开展一次能源紧缺体验、开好一次会、组织一次专家行、办好一件实事、做好一系列推广活动,旨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宣传国家及省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增强全社会的节能意识,传播节能理念,普及节能知识,营造浓厚的节能减排社会氛围,进一步推动节能全民行动,为实现“十二五”节能约束性目标起好步、开好头。
材料二  2011年7月29日,我国某大学学生对市民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进行了抽样调查,他们依次对公共交通工具、私家车、出租车、电动车、自行车和其他出行方式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1)结合材料一说明 “七个一”活动的意义。(10分)
(2)简要分析材料二中市民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上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14分)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无法回避而且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材料一从党的十四未到十八居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实践的不断深入。党顺应国内国
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
深化。

会议
认识
十四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
十五大
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十六大
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十七大
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十八大
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依据材料一,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党是如何不断深化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的?(9分)
材料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此有同学认为:资源配置不是“独角戏”,政府和市场缺一不可,密不可分。
(2)请运用所学矛盾分析法对该同学观点予以辨析。(9分)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于2013年10月11日至26日在山东省举办,充分展示了近年来
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最新成果。让我们走进“十艺节”,领略文化的魅力。
材料一“十艺节”期间,各类艺术精品异彩纷呈,广大群众在尽情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自身文明素质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山东省旅游局开展“看精彩十艺,游好客山东”活动,以“喜迎十艺节”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十艺节”的成功举办,让山东人更有底气和责任寻求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裂变,凝聚起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力量。
(1)结合《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体现了文化的哪些作用?(6分)
材料二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标志((祥和))(右图),以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知意为载体,既融合了山东古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又凸显了和谐祥瑞的时代风尚。CHINA首字母“C”字形状,寓意中国艺术节面向世界、海纳百川的胸怀和熔铸百家的气魄。
(2)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结合“十艺节”标志的创作思路说明如何实现我国文化的创新。(6分)
材料三“十艺节”中,吕剧《一个钱包》感人肺腑,好评如潮。该剧根据山东省道德模范、文登市环卫工人李玉坤爱心助学的事迹改编而成。十几年来,李玉冲几乎将自己微薄收入连同检破烂的所得全部捐助贫困学生,默默奉献。她用朴实的行动阐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诉说着新时期的价值观。她的爱心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捐资助学的队伍中来。
(3)运用文化建设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说明,李玉坤的感人事迹对青年学生有什么启示。(6分)
材料四“十艺节”秉承“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这一宗旨,努力做好文化惠民:组委会将比赛和展演分散到全省17市,送戏进社区、村镇;劳动模范、低收入家庭等群体可免票观看,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4)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十艺节”坚持文化惠民的哲学依据。(6分)
材料五 2013年10月29日,淄博被命名为“山东省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该市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打造文化发展新优势:重点实施“文艺精品工程”,精神文化产品成果丰硕;以“创意淄博”建设为主题,组织举办淄博市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化创意大赛暨创意周等大型活动;深化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力争文化产业产值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发展成为淄博市的支柱产业。
(5)结合材料分析,淄博市打造文化发展新优势的做法主要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方法论原则。(8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