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古至春秋,君所任者,与共开国之人及其子孙也。……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也。
——俞正燮《癸巳类稿》
材料二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三   《傅畅自序》云:“时请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令,余以少年,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四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宗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誉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清史稿·选举志》
材料五   根据1855年前后英国议院辩论记录及相关资料,得出结论:“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已广为人知……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而且没有任何西方的个人、国家或种族声称其拥有考试制度的发明权。”
——张沅长《中国与英国的文官改革》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西周为了维护政治稳定和权力的传接实行了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傅畅为何能“至于上品”?与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有何共同特点?
(3)综合材料一到材料四,分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有何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从君主专制和东学西渐的角度分析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明清时期科技的衰落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梭伦主宰政事之后通过禁止供贷以人身为担保使平民获得了自由,既在当时也延续至将来,他还制定了法律,取消了一应私人与公众的债务,这一举措被称为“卸担”,意即卸去人们身上沉重的负担。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材料三除将军可无限期连选连任,五百人议事会议员可连任二年外,所有公职任期都在一年以内,不得连任。有的公职甚至一人一生中只能担任一次。通过这些措施,每个公民都能够参加公民大会和陪审法庭,都有平等的机会担任公职。政治生活成了公民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材料一中图一、二体现了哪两种政治制度?分别反映了什么文明形态?
(2)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二,梭伦为什么要“卸担”?又是如何“卸担”的?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局限。分析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1:美国人使自己拥有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自由、平等,不仅在法律面前平等,而且在机会面前平等,每个人都有平等地追求幸福的权利。……当英国统治者将本土不征收的税收强加给殖民地时,美国人民对此就越觉得不可忍受,于是他们革命。他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制度,而不仅仅是进行了一场独立战争。
——茅琦《历史的边际与坐标》
材料2:美国宪法是人类法制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制定将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想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使这些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获得发扬光大。
——《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3:制宪会议取得制宪的任务,不是基于人民的创意或同意……而是由于会议中代表自己的决定。参加会议的各州代表的产生,不是出于人民直接或间接的选举,制定出来的新宪法也未交人民表决。
——《高中历史教学用书》
(1)材料1中“新的社会文化制度”是指什么?它的法律依据是什么?(4分)
(2)你如何理解材料2中美国宪法“将……对理想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请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加以说明(4分)
(3)分析材料3,有人据此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没有反映广大人民的意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6分)

材料一: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五个通商口岸)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中英《南京条约》
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
(1)材料一英国对清政府提出了什么要求?
(2)材料二中,日本取得了什么权益?与前者相比,为什么说它更具危害性?
(3)结合上述材料,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侵略的手段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存在着“权力制衡”,除了文武制衡,还有行政与监察机构的制衡,行政机构之间的制衡,地方官员之间的制衡等。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请你在上述四位皇帝中任选二人分别在文武制衡、行政与监察制衡方面加以说明。
(2)上述四位皇帝在权力制衡方面还表现在相权的处理上,他们采取措施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 “权力制衡”的实质是什么?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

(2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概而言之,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只是政治的演变往往有明确的界标,而文化的变迁却没有清晰的标志。
——摘自胡宝固《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材料二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士大夫中最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
——摘自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材料三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次,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是我们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说的“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4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一致性”?并结合史实说明在“龚、林、魏”之后晚清士大夫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的具体表现。(8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的意义。( 8分 )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