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展览会。期间展出了大约100万件展品,如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展览会成功地向世人展示了工业革命时代的辉煌成就。
——节选自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

请问答:
(1)结合材料一,1785年以后,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的蒸汽机是谁改进的?你认为当时英国展馆最有可能展出的新型陆上交通工具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上海世博会采用了哪种清洁能源?它体现了什么设计理念?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这两届世博会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请举一例。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美丽的校园,可是,总有一些同学不能自觉保护这美好的校园环境,例如,校园里原本洁白的墙壁已留有脚印、球印;光洁的地板粘上了口香糖。作为一名学生,请你用儒家道德教育、法家规章制度、道家自我觉悟的观点,为保护校园环境提出你的建议。

以下是秦朝建立后,全国上下都遇到不少麻烦,如果你是秦始皇,你会怎么解决?请分别写出具体措施。
情景1:丞相王绾说:“现在天下初定,应该实行分封制。”廷尉李斯说:“不行,当初周就是因为分封,诸侯的权力太大,造成长年战争的局面,现在应该实行郡县制。”他们都说自己的建议好,向秦始皇推荐。
情景2:原齐国的赵二拿着一串钱(刀币)来到街上,准备买牛,可是他发现街上的人进行买卖时争吵不休,原来他们拿着各自的钱,谁也不愿意接受对方的钱。赵二看了看手中的刀币叹了口气,丧气地走了。
情景3:王五(原魏国人)到街上买了二尺布,可回到家里自己一量不足两尺。于是他去找卖布的老板退货,可老板(原秦国人)坚持认为自己给足了尺寸,坚决不退……
情景4:秦始皇发布了一封诏书,到南方(原楚国),但这里的官吏却看不懂诏书的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成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
材料二:卫鞅曰:“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请回答:
(1)春秋时期,为什么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2)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的原因是什么?效果最显著的变法是什么?
(3)卫鞅何时、在何人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
(4)请归纳卫鞅变法包括哪些内容?这次变法有何历史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古时候洪水泛滥成灾,百姓过着悲惨的生活,A带领人们用疏导的办法治理洪水,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材料二:B和儿子一起,带领人民化害为利,在岷江流域修建了大型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两位人物A和B分别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指的是什么?
(3)这两人能够治水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物)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中国文武制度,事事出于西方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摘自《筹办洋务始末》
(1)材料中“□□□(人物)”的观点最能体现出哪一派别的思想主张?为实现他们的梦想和愿望”,该派别进行了哪些实践活动?
材料二“今之言变法者,必曰练兵也,开矿也,通商也,斯固然矣。……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学,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化弱为强,岂不由斯道矣乎。有非常之才,则足以济非常之变。”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2)认真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你认为两者的共同目的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在改革内容的侧重点上有什么不同?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
(3)材料中的‘德先生’‘赛先生’指的是什么?在这两位“先生”的旗帜下,掀起了什么运动?综合材料一、二、三,你认为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