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收中国入口之米税,每包二角二分,每年五十万包计,税银已百余万两;而美之麦粉入中国,竟不纳税。……丝绸(输美)美收百分之五十,美之绸布入中国仍纳百分之五,两相比较已少收十之九。”美国获得如此权益是通过
A.领事裁判权 | B.允许外国在华设厂 |
C.开放通商口岸 | D.协定关税 |
观察下列图表, 1927-1937年我国出现这种经济状况主要得益于()
A.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
B.辛亥革命的推动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D.洋务企业的刺激 |
据载,明代嘉靖以后,“徽俗十三(岁)在邑,十七(岁)在天下”;康熙、乾隆年间,沿长江地域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根据该史料我们可以推断()
A.明清时期徽州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明清时期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
C.明清时期徽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D.明清时期徽州已成为商业中心 |
(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
②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
③定期的集市已经出现
④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旧唐书》载:“(唐朝)长安(年号)中……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江、淮之间,广陵(扬州)大镇,富甲天下。”材料没有反映出的信息是,扬州()
A.地处交通要道 |
B.出产精美工艺品 |
C.是繁华的都市 |
D.市场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 |
下列选项是某班同学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时引用的内容。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A.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
B.东汉杜诗发明灌溉工具水排 |
C.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技术 |
D.商鞅变法明确规定重农抑商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