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端午节,人们就会想起吃粽子、赛龙舟、祭屈原等习俗,其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我国远古的祭龙日。当时,人们把五月视为恶月,希冀以龙的威慑力驱除灾疫邪祟。此后,端午节就以祛除病疫、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形式传承。由此可见( )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民族节日是一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习俗有持久影响
A.②③ | B.①② | C.①④ | D.①③ |
商品的价值是指( )
A.每个生产者的具体劳动 | B.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
C.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 D.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
国外有人将野外小溪、瀑布、小河流水、鸟鸣等声音录下来,复制出录音带,高价在城里出售,卖“声音”卖出了财路。录制的声音之所以能成为商品,是因为( )
A.它也是一种物品 | B.它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
C.它是劳动产品并用于交换 | D.它能给人以精神享受 |
下列属于商品的是()
A.自然界中的空气、阳光 | B.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 |
C.穿在自己身上的衣服 | D.摆在商店里待售的洗衣机 |
时下很流行向老祖宗讨饭吃。电影清一色的古代格格、皇帝、太子秘史等;书法清一色的颜体柳体等;教育思想清一色的孔孟之道。有专家指出,之所以一哄而上吃祖宗饭,与市场调节有一定关系,但根本原因是文艺创造者没有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这告诉我们( )
A只有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就能创作出符合时代潮流的优秀作品
B向祖宗讨饭吃是可耻的
C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D讲经济效益的文化创作不会产生优秀作品
“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不懂电脑、不会英语是后者的标志,不读书(特别是不读传统经典)、少写字(至少不会正确规范地写作)则是前者的表现。就年轻一代而言,“现代文盲”越来越少,“传统文盲”越来越多。据此回答下列各题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很令人心痛的。这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 我们必须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③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则,民族文化就失去根基 ④ 坚持文化创新是正确方向就必须坚持“守旧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①④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 )
①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教育年轻一代 ②加大向年轻一代灌输传统文化的力度 ③形式上加以创新,提高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④ 大力抑制外来文化的传播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③ D①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