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辞下》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地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 )
| A.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 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
| 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 |
| 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 |
通过人体感官的眼睛,使我们看到了世界呈现给我们的样子,那青山绿水、姹紫嫣红,那浩渺烟波、重峦叠嶂……通过“思维的眼睛”,我们能够解释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这表明,意识活动具有()
①目的性②计划性③主动性④创造性
|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和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 A.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 | 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
| C.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文化生活 | 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
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其依据在于,劳动和社会交往
①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②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③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④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判断某种联系可否称为规律,关键看其是否是物质运动过程中联系。
| A.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 | B.客观的、经常出现的 |
| C.固有的、现象间的、稳定的 | D.客观的、现象间的、必然的 |
建筑楼房,总是先设计出图纸,然后根据图纸进行施工。这说明()
| A.物质是意识变化的根源 | B.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 D.物质随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