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完成问题。

图中四地的自转线速( )
| A.甲>乙>丙>丁 | B.乙>丙>甲>丁 |
| C.丙>乙>丁>甲 | D.丁>丙>乙>甲 |
若图中丁地为极昼时,图中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正确排序是( )
| A.甲>乙>丙>丁 | B.乙>丙>甲>丁 |
| C.乙>甲>丙>丁 | D.丁>丙>乙>甲 |
若图中丁地为极夜时,图中四地黑夜由长到短的正确排序是( )
| A.甲>乙>丙>丁 | B.乙>丙>甲>丁 |
| C.丙>乙>丁>甲 | D.丁>丙>乙>甲 |
读图回答21—23题。
图示时期可能是
| A.1月 | B.4月 |
| C.7月 | D.10月 |
a、b、c、d数值大小排序正确的是
| A.a>b>c>d | B.b>a>c>d | C.a<b<c<d | D.c>a>b>d |
R河流域最不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 A.甘蔗 | B.棉花 | C.玉米 | D.水稻 |
下图为23°26′纬线上海陆分布示意图(粗黑实线段为陆地,细黑虚线为海洋,数字表示经度)。读图回答19—20题。
S—T之间属于
| A.美洲板块 | B.南极洲板块 |
| C.太平洋板块 | D.印度洋板块 |
实际观测表明,Q海岸降水明显多于P海岸,与此不相关的因素是
| A.洋流 | B.地形 |
| C.纬度位置 | D.气压带、风带 |
2009年2月7日,图1所示地区南部发生森林火灾,干热的大风使大火迅速蔓延,造成上万人无家可归。与此同时,图中北部地区则洪水泛滥,350毫米的雨量导致大水冲进城镇,淹没农田。读图完成17—18题。
关于火灾多发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
| B.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
| C.经济落后,人口稀少 |
| D.此时农民正为播种小麦做准备 |
沿经线方向从火灾多发地到洪水区
| A.自然带更替主要表现为干湿度地带分异 |
| B.年降水量逐渐增多 |
| C.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
| D.当日的昼长逐渐变长 |
读右图,回答14-16题:
下列数码与气候类型搭配错误的是
| A.⑤温带海洋性气候 | B.②热带雨林气候 |
| C.③热带草原气候 | D.①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
有关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出口国
②铁矿石、煤炭出口占世界重要地位
③该国首都同时又是最大的城市
④地广人稀,人口相对集中在自然条件较好、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
|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有关该国农业生产和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畜牧业、种植业并重,且以畜牧业为主 |
| B.农业现代化侧重于小型机械化、水利化 |
| C.小麦分布集中于东南和东北地区 |
| D.由于交通运输的发展,小麦分布由南向北扩散 |
读“甲、乙两个国家轮廓简图”,回答12—13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两国共有地理特征的是
| A.自然带都以热带雨林带为主 | B.首都的气候特征相同 |
| C.都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 D.图示河流的汛期相同 |
关于两国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旅游资源丰富 | B.气候适宜 | C.交通便利 | D.开发历史悠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