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某区域洋流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关于图中各洋流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④洋流交汇处形成了北海渔场 |
B.②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盛行西风 |
C.③洋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
D.①③洋流是性质相同的洋流 |
图示各地气候特征与沿岸洋流密切相关的是( )
A.M地夏季炎热干燥 | B.N地冬季温和湿润 |
C.P地夏季高温多雨 | D.Q地冬季寒冷干燥 |
雨林有“地球之肺”之称,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它们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回答以下问题:下列地理事物中都属于湿地的是()
①青海湖 ②滩涂③沼泽 ④渤海⑤水稻田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⑤ |
C.①③④⑤ | D.①②③⑤ |
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A.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 | B.开发的成本太高 |
C.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 D.为了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
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A.用水增多,地表水减少 | B.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
C.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湿地 | D.大片湿地改为鱼塘 |
有人说雨林是“长着森林的沙漠”,这是因为()
①在茂密的森林下,有着与沙漠地区相同的贫瘠土壤②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③雨林与沙漠都有严重的水土流失④雨林与沙漠地区都严重缺水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以下材料是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回答以下问题:
50年代 |
6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
强沙尘暴次数 |
5 |
8 |
13 |
14 |
23 |
土地沙化速度(k㎡/y) |
1560 |
2100 |
2460 |
表中显示90年代以前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在不断加快,其原因最可能是()
A.我国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
B.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
D.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地区 |
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我们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草地 |
B.在农牧过渡地带,扩大牧场,发展畜牧业 |
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解决人民的生活用能问题,以减轻生态环境的压力 |
D.为了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 |
区域内部具有一定的共同性或相关性,而区域与区域之间则存在着差异性。我国地域辽阔,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下图)。回答以下问题:中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植被和土壤 | B.土壤和气候 |
C.气候和地形 | D.地形和植被 |
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性。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域内部差异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 |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 |
C.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 |
D.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自然景观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线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
B.该线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 |
C.该线以北典型植被是温带常绿阔叶林 |
D.该线以南主要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
超强台风给某地区带强降雨,并引发了洪水。洪水发生期间,一市民通过手持式信号发射器发出了紧急呼救信号,政府相关部门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动。半小时后,市民安全脱离洪水的围困。据此回答以下问题:地区救灾办公室能迅速掌握洪水淹没地区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A.地理信息系统 | B.全球定位系统 |
C.遥感技术 | D.“数字地球”系统 |
在对被洪水围困的市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①GIS技术②RS技术③GPS技术④“数字地球”技术
A.①④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③ |
地理信息技术的主要功能是()
A.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
B.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全面的资料 |
C.能对遥感信息经过处理和判断分析 |
D.能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 |
遥感技术可以应用的领域()
①残疾人口普查 ②森林普查 ③小麦病虫害监测 ④交通点位导航
A.②③ | B.①③ | C.①② | D.①②③④ |
下表为我国三种产业生产布局的变化,根据所学的地理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甲产业 |
乙产业 |
丙产业 |
|
1990年主要生产省份 |
上海、广东、北京、天津、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四川 |
||
2001年主要生产省份 |
广东、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四川 |
北京(39%)、 广东(26%) |
上海( 35%)、广东(28%)、江苏(20%) |
影响甲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原材料的供应 | B.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
C.交通的便利程度 | D.市场的开放程度 |
决定乙、丙产业集中分布在京、沪、粤三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因素 | B.环境因素 |
C.技术因素 | D.劳力因素 |
有关甲、乙、丙产业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产业因生产条件比较优势的变化,有从沿海向内地迁移的趋势 |
B.乙、丙产业布局的集聚效应明显,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
C.甲、乙、丙产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
D.三种产业布局的变化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