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第问题。
甲河流ab段流向为( )
A.自东南向西北 |
B.自东北向西南 |
C.自西北向东南 |
D.自西南向东北 |
甲乙河流之间的四条小路中,起伏最小的是(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该区域( )
A.地形平坦 | B.降水充足 |
C.结冰期长 | D.水量稳定 |
右图中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五个国家。该图表示2003年这五个国家的就业构成。回答26—27题。国家⑤的三个产业按就业构成自高至低排列,依次是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
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
C.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 |
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
图中①、②、③、④是四个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下列关于区域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任何一个区域内部性质绝对一致,没有差异性 |
B.区域的边界总是明确的,而且不可以再分为下一级区域 |
C.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构成一个整体 |
D.每一个区域都占据地球表层一定的空间,而且是孤立存在的 |
读下图,回答22—24题图a中①—⑥不同工厂之间的关系属于
A.投入——产出联系 | B.商贸联系 | C.信息联系 | D.技术联系 |
从图b所示的工业联系看,属于这种联系的工厂是
A.食品厂 | B.纺织厂 | C.木材厂 | D.汽车厂 |
图b从工业布局特点看,应属于
A.工业的集聚 | B.工业的分散 | C.工业的信息联系 | D.工业的地域联系 |
根据下表完成20—21题。
方案实施前 |
方案实施后 |
丘陵为主,土壤贫瘠 |
修建大坝,引水入乡,丘陵变岛屿 |
粮食种植为主 |
淡水养殖及加工为主 |
砍伐林木严重,水土流失 |
周边山区及岛屿草木繁茂 |
文化生活贫乏 |
“渔村一日游”的旅游项目十分火爆 |
外出打工者众多 |
七家乡镇企业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 |
人均年收入不足1500元 |
人均年收入超过2000元 |
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 | B.林业 | C.旅游业 | D.食品加工业 |
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 B.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
C.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
下表反映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能源强度对比情况(能源强度: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电力强度:单位产值所消耗的电能,它反映了经济增长率与电力消费之间的关系),据此回答17--19题
美国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意大利 |
日本 |
|
人均能耗(吨油当量) |
8.96 |
4.24 |
4.37 |
4.29 |
3.50 |
4.31 |
能源强度(吨油当量/1000美元) |
0.27 |
0.18 |
0.17 |
0.16 |
0.17 |
0.13 |
电力强度(千瓦时/美元) |
0.36 |
0.24 |
0.27 |
0.23 |
0.23 |
0.22 |
日本的能源强度和电力强度在主要发达国家中都是最低的,这说明
A.日本是世界上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 |
B.日本是世界上能源使用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 |
C.日本经济增长最快 | D.日本的一次能源的需求量是最大的 |
美国人均能源消费量是最高的,从生态的角度考虑
A.缓解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 B.加重了全球变暖的趋势 |
C.缓解了对臭氧层的破坏 | D.加重了对臭氧层的破坏 |
日本的能源强度与电力强度值对我国的启示是
A.广开能源进口渠道 | B.改进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 |
C.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 D.节约能源,加强能源储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