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下列古诗,完成后面小题。(共4分)
十五月望月
王建(唐)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中,“无声”二字包含意思丰富,请说说妙在何处。
古诗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南征 ①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这两首诗在体裁上都属于 诗,《南征》押韵工整,押 韵。
(2)请简要分析杜甫在两首诗中表达情感的异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甲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乙诗】
桂源铺
杨万里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 ①溪水出前村。
【注释】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
(1)这两首诗都用到的修辞手法是 。【甲诗】后两句用"放""拦"这两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山山相连的特点,富有情趣。【乙诗】前两句用" "" "这两个动词,形象地描绘了溪水奋力前行的画面。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两首诗都是哲理诗,通过某一现象揭示一定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启发。 |
B. |
【甲诗】前两句是描摹,后两句是议论,诗人借助一系列的景物描写,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深邃的意境。 |
C. |
【甲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翻山越岭,虚写人生中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 |
D. |
【乙诗】蕴含的哲理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只有不畏艰难、奋勇向前,才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联是
A. |
本诗既是一首记游抒情诗,又是一首七言律诗。 |
B. |
首联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倾其所有的盛情。 |
C. |
颈联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现民风的淳朴可爱,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
D. |
本诗笔调低沉、抒情,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游兴十足,游意不尽。 |
(2)如果陆游有微信,他写完此诗后发布到朋友圈。一位朋友点赞并留言:"放翁此诗,颔联最佳--寓哲理于写景,让人豁然开朗。"你觉得颔联蕴含了什么哲理值得网友点赞?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一二句中的"金樽""绮筵"可以看出别酒宴场面的隆重。 |
B. |
三四句中的琴瑟之思和别路之忧都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
C. |
五六句通过写明月的"隐"和长河的"没"表明朋友已经远去。 |
D. |
七八句表达诗人对前路漫漫的感叹以及与友人再会难期的惆怅。 |
阅读下面【甲】【乙】两首古诗,完成各小题。
【甲】
题大洪山 ①
(唐)杨逴
随州西南多群峰,争高竞秀无终穷。
众山迤逦渐行尽,始见独尊惟大洪。
【乙】
题大洪山 ①
(宋)黄载
地当平旷易为山,故得崔嵬 ②汉沔 ③间。
云雾涌来无下界,楼台浮起在中天。
开窗时见雷霆出,隐几闲看日月还。
更有钟声最堪恨,南风时到八陵 ④边。
【注释】①大洪山:湖北随州境内。②崔嵬:高大。③汉沔:汉水,④八陵:河南巩义境内。北宋九帝中,除徽、钦二帝外,均葬于此,统称"七帝八陵"。
(1)想象【甲】【乙】二诗描绘的画面,你认为哪首诗意境更美?请将这首诗的意境描述出来。
(2)【乙】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