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照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停课“躲”雾霾】进入12月份,全国25个省份陆续出现雾霾天气,南京也遭受了重度污染:能见度极低,建筑物都隐nì( )在一片灰蒙蒙之中。室外待一段时间,人就会感到头晕目眩( ),呼吸困难。12月5日,南京市启动污染天气应急处置红色响应,中小学及幼儿园停课。直到12月9日,天空才重新恢复澄( )澈的笑容。
材料二
【雾、霾不是“亲兄弟”】雾霾中的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2.5和PM10,这些污染物会对人心脏、呼吸系统产生伤害。雾与霾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luán( )生兄弟。一般来讲,水分含量达到90%以上的叫雾,水分含量低于80%的叫霾。80%~90%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成分是霾。同时,目标物的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内,是雾;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且是灰尘颗粒造成的,才是霾。此外,雾的颜色是乳白色或青白色,而霾则是黄色、橙灰色,通常由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组成,含有大量损害健康的污染物。
材料三
【霾中自有谐趣在】上次赛跑,兔子因大意输给了乌龟。它挺不服气,又找到乌龟,要求和它再比一次。比赛的规则和上次一样:谁先跑到对面山脚下的那棵大树边,谁就赢。
兔子跑得真快,眨眼工夫就把乌龟甩得老远了。咦,不好,雾霾出现了,周围伸手难见五指。兔子吸取上次教训,可没敢睡觉,不过,它看不清路,一不小心跑岔了路。知道自己迷路了,兔子也不担心:找到原路再重跑。跑呀跑呀,兔子觉得胸口闷起来,呼吸困难,突然就昏倒在路上了。
乌龟跑得慢归慢,可是它早做好了准备:戴上了防毒口罩。嘿,它不仅赢了,还顺带在路上救了兔子一命。这结果真是出乎意料! (选自网络微博,有删改)
(1)请给“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隐nì( ) ②头晕目眩() ③澄()澈 ④ luán()生
(2) “材料二”中的划线句有一处标点错误,应该这样修改: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雾”和“霾”的区别。
区别:①相对湿度不同;② ;③ 。
(4) “龟兔赛跑”的故事原本是出自《 》,原故事揭示的道理是: 。“材料三”是一则有趣的故事新编,请结合“材料二”中的相关内容解释一下“材料三”中兔子突然昏倒,再次失败是因为吸入了 ,伤害了身体的 系统。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忽略
夕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在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淋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的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
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的。”
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不要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来西瓜。”
孩子咬了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眼睛,“会的,小瓜苗会长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它们的。”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身后是孩子表现出的坚定和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地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之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那些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这也是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中有一枝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呆呆地望着花,觉得心里空空的。母亲和孩子对小瓜苗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文中哪些句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忽略”?
揣摩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或短语,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
a)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憧憬。
b)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眼睛…… 老师为什么要给孩子满分?母亲又是怎样看待孩子的满分的?她们的区别在哪里?
文章最后一句话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情?
联系全文的内容说说标题“忽略”有什么含义?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在50岁过后,头发已是日渐地白了。先是两鬓斑白,后来是额前白了一绺绺,再后来是脑后远看如沾满了雪花,白了一大半。
②母亲是辛劳的。她生养了我们兄弟7人。在乡下,她没日没夜地劳作,与父亲一道捧出了心血来抚育我们。我们前面6弟兄都成家分散出去了,家中还剩七弟在上高中。父亲呢,被医院诊断患有一种可怕的病,属不治之症,在家里养病。奇怪的是,父亲养了两年病后竟奇迹般地活过来了,如今已过10年,老人家的身体倒是越来越硬朗了。
③就是在父亲养病七弟上高中的那两三年,母亲的头发完全地白了,白得使我们做儿女的心疼。但没有办法,父母都不愿离开乡下的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还有七弟要人照顾。父亲暂时不能劳动,家里内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那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④记得那是4月份的一个晚上,同事有便车经过我们乡下,我请了假搭便车回老家看父母和七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把我熟悉的铜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还没完全转暖,夜风吹过,我觉得身上有阵阵寒意了。我朝远处的田野看了一眼,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在闪烁,且有阵阵敲击钢铁器的声音传来。进不了屋,我就信步朝田野走去,我想看看那些灯火和敲击是怎么回事,我还想看看我家的责任田种了些什么。
⑤到了我家的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般地立在夜色里发呆。我看见母亲一只手提着铜脸盆,一只手捏根棒子敲击着,围着田塍蹒跚地转悠,铜脸盆发出当当的声响。田塍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闪着红红的光。田里是平整的秧圃,秧圃上可以见到撒下的谷种已经发出嫩芽。母亲手里在敲击着,身上披了件父亲穿过的破棉袄。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手里的敲击,脸上是我熟悉的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敲击的当儿,黑影里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发现了,立刻又敲击起来,那黑乎乎的一群立即奔逃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谷籽一个晚上都可让老鼠吃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三妹接去了,明天早上回来替换她。七弟在学校里住读,星期天才回。母亲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⑥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击着铜脸盆,沿着田塍蹒跚而行。我跟在母亲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这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一享儿女们的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四野,我们兄妹劝了多少回,她都摇头。她说:你们不要管了,我跟你父亲做一天算一天,这田是不能退的,等我们死了再退吧!
⑦这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脸盆赶老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塍上晃动着。黑暗里,唯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四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的泪花,飘拂出我的又一段回忆。⑧父亲病倒的那一年,正是乡下双抢大忙季节,母亲忍受住我父亲被诊断为不治之症的巨大悲痛,半夜里起来扯好了秧,运到要插二季稻的水田里。早晨回家服侍父亲吃了东西,母亲就到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的孤单身影在移动。母亲干农活是一把好手,她一行行地插着秧苗。在母亲移动过的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竖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位高明的织工,在织着绿色;母亲像个伟大的蚕,在吐着绿丝。
⑨我原来就打算好回家帮母亲插秧的,待我赶到田边时,一块大田已被母亲插完了一多半。母亲太累了,体力不支,我看到母亲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泥水汗渍。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秧,就往后移动一点,又插一行。母亲是在用她的血汗来染绿白晃晃的大田。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我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⑩母亲见是我下田来,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了母亲,我感觉到母亲已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了。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母亲的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母亲的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早收一成。我没说话,我把母亲送回家,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很累,我腰酸,但我看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我看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我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了大田的秧,然后我哭了。
⑾我的母亲是位普通的农妇,她的一生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她是平凡人。今年的5月17日,是她老人家的三周年祭日。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母亲的青丝变作了白发,是辛劳所致是岁月所染。母亲是我故乡田野上的一株普通的庄禾,她把一生奉献给了故乡的土地。母亲的白发,装点我故乡的田野,使得我故乡的四野变得苍茫而温暖。母亲的白发飘拂在我的眼前,变作了我前进的一面旗帜。
⑿啊,我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谈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母亲的白发让我感到心痛,文章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情?
结合语境,自选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⑴ 在母亲移动过的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竖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⑵母亲太累了,体力不支,我看到母亲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文章着力描写母亲的白发,请简要分析白发在文中的作用?
母亲的白发温暖了作者的心灵,你母亲的某些言行也一定触动了你的魂灵,请你写下来
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
风是很重很重的
/陈亦权
⑴夏末秋初是山林探险的好季节,我和几位驴友一起,来到了贵川交界处的一个偏僻深山里探险旅游。
⑵走进山林后的第三天,我们发现了一个小村子,在村外的空地上,几只羊儿正在吃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坐在一块石头上,翻看着一本破旧的数学书,他的衣服沾满灰尘和污屑,却长得圆头圆脑,非常可爱机灵。他睁着一双大眼睛,好奇地看着我们。
⑶经过交谈得知,小男孩开学读二年级。我给他出了几道简单的算术题,还有几个拼音测试和组词造句的语文题,小男孩全都回答了出来,看来学习成绩还不错。
⑷见这些都没法难住他,我就给了他几道比较玄的问题:“你知道什么东西最轻吗?”
⑸“鸡毛!不,羊毛!”小男孩歪着头说,“还有蒲公英!”
⑹我笑笑告诉他,这些东西的确很轻,但却并不是最轻的,例如空气、烟雾,还有风,这些东西才是最轻的。
⑺小男孩睁着一双大眼想了想后,有些不赞同地说:“空气很轻,但风却很重很重的!”
⑻ “风只是流动的空气,和空气是一样的!”
⑼小男孩显然对我的话非常不屑,他用极不信任的眼光看了我一眼,然后站起来坐到了另一边的大石头上,再不理睬我,嘴巴里还轻轻地重复了两遍那句话:“风是很重很重的!”
⑽休息够了,我就和驴友们接着赶路。离开村口三四里路之后,我们突然发现身上已经没有水了,最要命的是,我们走进了一片干燥的秃岩山,别说山涧泉眼了,就连一棵小树都看不到。我们决定往回走,到那座小村里去取水。
⑾翻过一座小坡,终于看见有一座泥房子还开着门,门口有一间矮草棚,关着十来只羊,而在大门里侧的地上,则铺着一张竹席,上面躺着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和一位小男孩,竟然就是我们之前在村口遇见的那位小男孩,他睡得很香甜,老人用一把麦秆扇为他扇着风。
⑿见有陌生人到来,老人连忙站了起来。我们说明来意以后,他非常热心地把我们带到厨房,给我们的水壶灌水,灌到第三只的时候,水壶突然从他的手中滑落到了地上,老人连忙弯腰捡起来,面带愧色地接着灌水。
⒀老人则回到竹席上,一边轻轻地对我们介绍附近的地形山势,一边继续用麦秆扇给小男孩扇着风。没多久,他手中的扇子又突然滑落了下来,掉在小男孩的肚子上,小男孩被惊醒了,他先是惊讶地看了我们一眼,然后心疼地对老人说:“爷爷,我说了我不热,你不要为我扇扇子了!”
⒁“好,好,爷爷不扇了,你接着睡吧!”老人慈祥地微笑着说。
⒂小男孩逐渐睡去,虽然他说自己不热,但睡去后,额头就冒出了细微的汗珠,老人又拿起麦秆扇,轻轻地给他扇着风。老人边搧着风边对我说起了自己的孙子:孩子命苦,父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滚落的山石砸中,双双离开了人世,留下他们祖孙俩相依为命。家里穷,买不起电风扇,所以热天里都要给孩子扇扇子,可从今年开始,老人的双手有些不对劲,经常莫名其妙地抖动,握不牢东西,以前一只手可以拎起50斤稻谷,现在连给孩子扇点风都觉得特别费力,使不上劲。不过小孙子特别懂事,再热的天也不让爷爷给他扇扇子,怕累着了爷爷。
⒃老人说到这里,眼眶变得潮湿起来,但脸上却浮现出一种欣慰的微笑!他的脸黝黑黝黑的,爬满皱纹,他那双粗糙而且布满青筋老茧的大手,因为怕扇子掉落而使劲地攥着扇柄。此情此景,我不禁再次回想起了小男孩的话:“空气很轻,风却很重很重的!”我猛然间意识到,他说的是对的,风确实很重很重,甚至比50斤稻谷还要重,重得连他的爷爷都不太拿得动!
⒄在起身离开的时候,老人走到门口替我们指路,我趁这时间从口袋里掏出三百元钱,悄悄地塞到了小男孩睡觉的那张竹席下——这足够他们买一把电风扇了!
⒅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在做慈善,我只是觉得,风不应该有那么重,而我所做的,只是力所能及地让风轻一点,再轻一点……(选自《读者》有删改)文章以“我”为线索人物,按照地点的转换叙述故事,请根据提示填写。
| 地点 |
事件 |
小男孩性格 |
| 村外空地上 |
偶遇小男孩,和小男孩交谈并出题考他。 |
聪明,机灵 |
选文第⒃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爷爷的手生病了,文中之前设了两处明显的伏笔,,请从文中找出并写下来。
结合上下文,体会⒃段中两个句子中“风很重很重”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1)此情此景,我不禁再次回想起了小男孩的话:“空气很轻,风却很重很重的!
(2)我猛然间意识到,他说的是对的,风确实很重很重,甚至比50斤稻谷还要重,重得连他的爷爷都不太拿得动! 试分析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现代文,回答问题。
惜春小札
/李国文
春天是不知不觉来的,她走的时候,也是悄没声儿地离去。既不像秋天落下那么多的黄叶,“无边落木萧萧下”,造下满天声势;也不像冬天,一阵烂雪,一阵冻雨。
典型的春天,应该在长江以南度过。没有阴霾的天气、泥泞的道路、苍绿的苔痕、淅沥的雨声,能叫春天吗?没有随后的云淡风轻、煦阳照人、莺歌燕舞、花团锦簇,能叫春天吗?只有在雨丝风缕、春色迷人的江南,在秧田返青、菜花黄遍的水乡,在牧童短笛、渔歌唱晚的情景之中,那才是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中的缠绵的春天、撩人的春天。
然而,在北方,严格意义的一年四季,春天,是最不明显的,或许也可以说并不存在的。“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这是对地气已经转暖的南方写照。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而在北方,河里的冰,才刚刚解冻。等到它完全融化的日子,春天也差不多过去大半了。
春天里有未褪尽的冬天,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人们管这种天气现象叫做“倒春寒”。于是,本来不典型、不明显的春天,又被冷风苦雨的肃杀景象笼罩。
北京的颐和园里,有一座知春亭。但知春亭是否“知春”呢?好像也未必。通常都是到了“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的那一会,才在昆明湖的绿水上垂下几许可怜巴巴的柳枝,令北京人兴奋雀跃不已,大呼春天来了,其实,“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承德的避暑山庄里,有一幢烟雨楼。不过名为烟雨楼,但至少在春天里,是没有烟雨的。“烟雨”二字,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在高寒地带,只有塞外的干燥风和蒙古吹过来的沙尘,决不会有那“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烟雨葱茏的风景。
看来,北方的春天,就像朱自清那篇《踪迹》里写的那样,她“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
因此,捉住春天,把握春天,然后,充分地享受春天。
虽然李商隐告诫过,“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但春天,是唤醒心灵的季节,是情感萌发的季节,也是思绪涌动的季节,更是人的生命力勃兴旺盛的季节。
人的生命之钟,如果能够耳闻的话,可以相信,在这个季节里,响动的准是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之声。甚至血管里跳动着的激流,也会蕴涵着前所未有力量。此时此刻,若是去爱,一定是炽热生死的爱;若是去恨,一定是刻骨的恨。若是去追求,去拼搏,去干一番事业,你会从你的身体里,获得超能量的“爆破力”。这种“神来之力”就是人类的春天效应。
人的一生,何尝不是如此呢?也有其春华秋实的生命过程。那么青春年少的日子,也就是最美好的春天了。然而,一生中的这个春天,似乎比北方真正的春天还要短促得多。
人,有各式各样的活法,这是每个人的选择。无论怎样的一生,你千万要珍惜你生命中属于春天的那一瞬即逝的岁月。因为,青春只有一次,一去便不复返。
使你的青春放出光华,享受青春的美,那才是生命最大的欢乐。
(选自《中华美文》,有改动)根据诗歌的特点判断,“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与文中的哪句出于同一首诗。
(1)细读文章,用文中的词句概括出江南的春天和北方的春天各有哪些特点?
(2)作者先写江南的春天,又写北方的春天有何用意? (2分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文章将描述自然和表达哲理巧妙的结合,你从文中得到了怎样的感悟?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小题
云南松怕冷的秘密
罗红里
既为“岁寒三友”之一,松树当然是不怕冷的了。没想到云南二月的一场尾寒,真个把好生生上万亩云南松冻得直打抖,枝枯叶败后冷死了。
云南人怕冷,难道云南松也怕冷吗?
松树怕冷,自是奇闻。人说云南的松树是云南的好天气宠坏了,这却是天大的冤枉。
俗话说“好汉就怕病来磨”。松树——这树中的伟丈夫正是被一种叫做致冰细菌的恶魔折磨着呢。你也许不知道,在自然界成千上万的细菌家族中,有两个怕羞的小兄弟:一个叫丁香假单胞菌,一个叫草生欧文氏菌。它们好像很有修养:干净,爱绿色,专居留叶面。可是如果你真认为它们是君子国里的良民,那就上当了。
人类最好的朋友——水,有一个怪脾气:从4℃开始,越冷越发“胖”,到0℃时就结冰啦!也许,你没听说过,有低于0℃而不结冰的超冷水吧?我们的水朋友在植物体内,即使气温降到零下几摄氏度时,它也不结冰而是保持超冷水的姿态,使植物能持续经受-6℃~-8℃的寒冷而不致冻坏。水是植物的血液,血液涌动着,不会析出冰晶,生命组织形态正常,松树能怕冷吗?
偏偏冰核细菌这两个恶少,有一手被科学家称作催冻致凝基因的真传:当气温急剧下降,它们会在叶面形成一个特殊的晶核,引起植物体内的超冷水结晶。科学家叫它们冰晶种子。
植物的血液凝固了,这命还能保吗?许多像松树这样的好汉都被这两个病魔缠倒了。这植物冻害,也直接打击了人类。
俗话说“助人如助已”。为了帮助水朋友,科学家们捉住了丁香假单胞菌,对其真传的基因片段进行脱胎换骨手术,然后再将失去致冻基因的片段重新放回原处,缴了械的细菌就再也不能致冻了。树木生长季节到了,人们把经过改造的细菌喷射到大片树林上,它们以全新的面目取而代之,将那些没经过改造的丑恶的同类排挤掉。于是,致冻菌不致凝了,气血顺畅,云南松不怕冷了。这就是遗传工程在防霜冻灾害上的应用。云南松为什么怕冷?
选文第一句中的“岁寒三友”是指松树和另外的哪两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简析选文的说明顺序。
选文中两次引用俗话有什么作用?
请品味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它们好像很有修养:干净,爱绿色,专居留叶面。
(2)为了帮助水朋友,科学家们捉住了丁香假单胞菌,对其真传的基因片段进行脱胎换骨手术,然后再将失去致冻基因的片段重新放回原处,缴了械的细菌就再也不能致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