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条件下,有关植物细胞呼吸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有氧呼吸过程中葡萄糖中的氧原子的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H2O |
B.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生成少量ATP |
C.CO2既是有氧呼吸的产物也是无氧呼吸的产物 |
D.葡萄糖是细胞呼吸最常利用的能源物质 |
在机体缺氧时,肾脏产生红细胞生成酶,该酶作用于肝脏所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其转变成促红细胞生成素(ESF)。促红细胞生成素一方面刺激骨髓造血组织,使周围血液中红细胞数增加,从而改善缺氧;另一方面又反馈性的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促红细胞生成素抑制肝脏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的生成这种反馈属于负反馈调节,这种机制保证生物体内物质含量的稳定,不会造成浪费 |
B.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还能产生淋巴细胞,参与免疫调节 |
C.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靶细胞是红细胞,红细胞数量增加可以增加携氧能力,改善缺氧 |
D.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
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导致血糖浓度降低 |
B.在一些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会导致酶的活性下降 |
C.大量猎杀草原上的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 |
D.甲状腺细胞产生的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
下图为寒冷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
B.图中M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
C.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
D.炎热刺激下,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起正反馈调节 |
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膜内负电荷增加,动作电位难以形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脊髓神经元静息状态时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
B.甘氨酸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
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
D.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
下图表示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 |
B.环境温度为28℃时冷觉感受器最敏感 |
C.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 |
D.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