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学报·做学生的快乐》(1903年)登载:“现在上海几个女学堂的女学生,一个个神清气爽、磊落大方……身体没有一点弯曲,好似春天的修竹一样细直……比那种涂脂抹粉、一步三扭的小脚伶仃的样子,真是天地了。”这表明当时上海( )
A.拥有宽松良好的办学环境 |
B.妇女政治地位超过了男子 |
C.人们的审美观与西方看齐 |
D.社会风尚发生较大的变化 |
多数经济史学家认为其不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它与1776年、1789年和1917年的政治革命相比是一个逐步的渐进过程;它是在一个个地区逐步发生的,而不是一下子席卷全国。它的重要意义不亚于从旧石器时代原始的狩猎人向新石器时代定居的务农人的转变。材料重在说明
A.新航路开辟促进欧洲的殖民扩张 | B.工业革命的扩展是渐进而深远的 |
C.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影响到整个欧洲 | D.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的逐步扩展 |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该现象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A.崇拜洋货风气盛行 | B.织工、铁匠被迫改行经营农业 |
C.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D.洋货盛行,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开始出现 | B.唐朝政府严格管理经商人员和市场 |
C.明朝时期,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 D.清朝前期,完全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这句话反映了
①专业市镇发展②区域分工加强③经济重心南移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据《阅世篇》载:“(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挟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这充分反映了
①明末上海商业的发达②当时入市的富商巨贾拥有雄厚资金
③ 商人的地位贵如王侯④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中介机构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