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归有光少年时学习刻苦,长年在项脊轩中闭门读书,以致能够凭借足音辨人。 |
B.群众欢迎的是埋头苦干的“练家子”,不是纸上谈兵的“花架子”;呼唤的是为民服务的公仆, 不是唯权是图的老爷。 |
C.在香港“占中”过程中,个别西方大国的危言危行,起了挑拨的作用。 |
D.天空飘着细雨,行人已渐渐稀少了,只有我和父亲形影相吊。父亲闷着头,一句话也没有,我也只是机械地移动。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早在3000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这些文字是刻在乌龟和扁平的骨头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这些文字,直到1898年才发现。
对这段话最准确的复述是( )。
A.我国在1898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
B.早在3000多年前就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
C.1898年在我国发现了3000多年前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
D.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我国乌龟刻在扁平的骨头上的最早的文字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钢铁被用来建造桥梁、大楼、地铁、轮船、铁路和汽车等,被用来制造几乎所有的机械,还被用来制造包括农民的长柄大镰刀和妇女的缝衣针在内的成千上万的小物品。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钢铁( )。
A.是一种丰富的金属 |
B.具有许多不同的用途 |
C.是所有金属中最坚固的 |
D.是唯一用于建造大楼和桥梁的物质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在辞书的编纂过程中,存在所谓“共识”问题。因偶合作出完全相同的释义是可能的,但也是有限度的,决不能用所谓“共识”给自己的抄袭行为开脱。
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在辞书编纂过程中( )。
A.出现完全相同的释义是不可避免的 |
B.会出现一定数量的完全相同的释义,但限度很难掌握 |
C.只要出现完全相同的释义,就应视为抄袭行为 |
D.如果出现大量的完全相同的释义,就不是“共识”,而是抄袭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某银行的个人外币存款额已突破10亿美元;在该行累计发放的20亿美元外汇贷款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来自居民个人存款。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 )。
A.个人拥有的外币总额已相当可观 |
B.该行累计发放的外汇贷款中,有二分之一的款项来自居民个人 |
C.该行20亿美元贷款,相当大的比例是贷给居民个人的 |
D.该行个人外币存款额已占总存款额的二分之一 |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
对这段话最准确的复述是( )。
A.宋元明三代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艺高超 |
B.宋元明三代的文人都喜欢画竹,且技艺高超 |
C.宋代的竹画家比元明两代的多 |
D.元代的画家喜欢画竹,但名气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