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古诗歌,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
对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 ”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
“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
阅读唐朝李益《喜见外弟①又言别》一诗,完成下面题目。
十年离乱②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③,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④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外弟:表弟。②十年离乱:指安史之乱。③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沧海事:指世事变化之大,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④巴陵:现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这是一首写表兄弟因乱离阔别之后,忽然相逢又匆匆别离之诗。前六句,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__________”;七、八句转入“___________”。(每空一词,2分)
诗中从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的诗句是:
揣摩“秋山又几重”中“秋”字所包含的内容。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其形似菊,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阅读上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它写出了菊花的哪些特点?(2分)
“由来不羡瓦松高”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①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于灵州受突厥一部之降,故灵州也称受降城。诗歌前两句写诗人登楼时所见的月下景色,突出了 ▲的特点。
本诗表达了征人怎样的情感?(2分)
阅读岳飞的《小重山①》一词,完成小题。(6分 )
昨夜寒蛩(蟋蟀)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林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①1141年,岳飞在率军北伐、连战连捷的有利形势下,接连收到了朝廷撤军的严令,只得班师回朝。不久,朝廷罢免了岳飞的军权,岳飞闲居家中,这首词即作于此时。
(1)结合词的上片画线句,说说你对 “寒蛩不住鸣”的理解。(2分)
(2)用自己的话描述“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展现的画面。(2分)
(3)阅读全词,说说词人在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阅读诗歌《在山的那边》完成习题。
一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一一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字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二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一一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这首诗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梦”,是一个什么样的梦?
. 全诗共分两部分,请各用一个词语把每部分的内容概括出来。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这里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