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权益;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的改革在新的起点上步入了快车道。
材料二  2014年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确定2014年经济和生态方面的改革任务,以下是和企业有关的一些改革举措。

1
转变政府职能和完善市场体系,进一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建立权力清单、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2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在一些自然垄断行业放开一些竞争性业务和推出一批允许非国有资本参与的项目,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3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扩大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行业范围
4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为中小企业服务。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中的改革措施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科目 政治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关于收入分配问题,我国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提法。
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十二五”规划,第一次提出“民富国强”。由以往“国富优先”观念向“民富优先”观念的转变,将进一步使发展成果惠及所有社会成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013年12月1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1)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说明分配思想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2)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分析分配思想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原因。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

材料一: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状况一览表(单位:亿美元)

材料二:我国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利用外资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不高,对外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不好……2013年以后的未来经济转型,必须把改革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环境和资源节约有新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1)简要概括材料一蕴涵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怎样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材料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改革是经济发展最大的红利,目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要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据此,国务院发布《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进一步扫除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领域的障碍。
材料二:据统计,2013年至2014年初民营经济在我国GDP中的比重已超过60%,我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已超过1000多万家,同比增长12.6%,企业规模实力继续增强;在非公有制经济各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民间投资创业增势良好,消费总量快速增长,一大批自主产业、节能环保和高科技企业应运而生,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结合上述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我国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合理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第2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城市进行了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在关于储蓄、投资(除储蓄外的其他方式)和消费意愿的调查中,结果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47.6%,较上季上升3.4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18.4%,较上季上升0.8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34%,较上季下降4.2个百分点。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为:“基金及理财产品”、“购买债券”和“房地产投资”,选择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别为30.9%、16.4%和14%。
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任选一种意愿进行评价并分析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