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思想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播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你们不要老想着他们的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二

材料三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苏格拉底对古典人文主义内涵的拓展,并说明拓展的主要目的
(2)指出材料二中两幅美术作品所体现的共同特点。指出两幅美术作品的作者和康有为宣传思想文化手段的相似之处,分析产生这种相似之处的共同因素。
(3)材料三体现了孟德斯鸠的什么思想学说?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的反封建与材料二美术作品产生时期的反封建有哪些发展?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世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生产的国家……因为我们有良好的政府,因为我们有一些独特的有利条件,因为我们有丰富的煤炭,因为我们有精巧的机器和机械……尤其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有雄厚的资本积累。
──1861年英国下院议员
材料二 从1785年到1824年,英国经历着一个多么巨大的变化啊!有文字记载的两千年历史中,恐怕从来未有过这样巨大的革命。
──约翰·尼夫《战争与人类进步》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工业革命“独特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2)“雄厚的资本积累”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3) 这场革命给英国带来了哪些巨大变化?
(4) 这场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马克思、恩格斯为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了大量工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克思在给卢格的信里规定了《德法年鉴》的指导原则:“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不怕同当权者发生冲突;消灭所有制,无论对教条的共产主义,还是对教条的共产主义者都采取否定态度;在政治斗争中要有明确的立场。”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
材料二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权的阶级,如果它的统治就像无产阶级的统治那样,预订要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态和一切统治,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1)概述材料一中马克思为《德法年鉴》规定的指导原则(不得照抄原文)。材料一反映出马克思已经树立了怎样的理想和目标?
(2)材料二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建立本阶级专政的主要手段是什么?为什么必须使用这种手段?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出于维护自身根本利益的考虑,美国等西方国家参加了海湾战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统计,海湾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为世界探明总储量的66%。西方国家从海湾地区进口的石油占其国内石油总消耗的比重分别为:日本64%、法国35%、意大利32%、英国14%、美国11%…………
当年的美国总统老布什说得十分明白:“如果世界富饶的石油储量落入萨达姆之手,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地友好国家的自由都将蒙受损失!”
材料二美国官方称,海湾战争总费用为610亿美元。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由美国、英国、沙特阿拉伯等共34个国家组成,美国之外的国家派出的作战部队约占总兵力的24%,但他们支付了战争总费用的88%。仅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日本三国就承担了其中的484亿美元。美国实际在海湾战争中只花了70亿美元,不足全部战争费用的12%。
(1)据材料一,美、英、日等国发动或参与支持伊拉克战争的主要原因何在?
(2)据材料二,从“出兵”“出钱”两个方面概述美国和日本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有何不同?有人说“美国这样做很傻”,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梁启超对君政与民政的关系有独到的见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疑西方有胚胎,而东方无起点,斯殆不然也。日本为二千年一王主治之国,其君权之重,过于我邦,而今日民义之伸,不让英、德,然则民政不必待数千年前之起点明矣。盖地球之运,将入太平,固非泰西之所得专,亦非震旦之所得避,吾知不及百年,将举五洲而悉惟民之从,而吾中国,亦未必能独立而不变,此亦事理之无如何者也。
——梁启超著《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材料二各国宪法,既明君与官之权限,而又必明民之权限何也?民权者,所以拥护宪法而不使败坏者也……故苟无民权,则虽有至良极美之宪法,亦不过一纸空文,毫无补济,其事至易明也……监督官吏之事,其势不得不责成于人民,盖由利害关切于己身,必不可有所徇庇(徇私庇护);耳目皆属于众论,更无所容其舞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也。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
——梁启超著《立宪法议》
(1)据材料一,梁启超是如何论证君权很重的国家也可以实行民主政治这一观点的?
(2)根据材料二,梁启超认为宪法与民权的关系如何?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及其结局留给后人许多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鞭笞缧绁,惟恐不迨。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宋神宗和王安石都没有想到,这次改革不但阻力重重,而且一败涂地。在变法期间,甚至发生了东明县农民一千多人集体“进京上访”,在王安石住宅前闹事的事情。王安石最后背着扰民和聚敛的恶名走向惨败。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1)简要分析说明,材料一中司马光的说法有无可信之处?你对他的言论有何评价?
(2)据材料一、二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何在?从中你能够得出哪些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