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从15世纪以后,逐渐确立了领先世界的优势,其主要原因在于不懈的思想、科技的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
材料二 科学革命主要发生在从哥白尼发表的《天体运行论》至牛顿发表《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的一个半世纪里。同样工业革命在16和17世纪就能找到影子,但18世纪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古代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而在19世纪,这些革命的世界性影响才被充分地感觉到。蒸汽动力取代了风力和人力;铁路、汽车、飞机取代了牛马和骡子;电力取代蜡烛,成为只需轻轻按动开关就源源不断的能源等。
——《全球通史》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中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并概括这些发明发生的原因。(5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欧洲领先优势对世界产生的影响。(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反映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新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受压制,不少有发明创造的科技人才被处刑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张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就使科技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较边缘较安定的英伦三岛。
───《英国经济史编》
材料二美国在这一时期的技术研究和技术引进,主要是应用技术,并不更多注意基础科学的研究,但这为后来科学研究和更多的技术发明创造了条件,争取了时间,聚集了力量。在第一、二次大战期间,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向美国流动,美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在世界各地搜罗“智囊”,进口“博士”。……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种不同于传统农业和工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即知识经济在美国首先形成。───《大循环》杂志
材料三中华民族在经历了长期摸索之后,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并取得了成功。在工业建设的同时,农业生产也取得巨大发展。据统计: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供应,在2002年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我国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居世界前列。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美国是怎样获得和保持其经济的领先地位的?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那几次重大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17分)
200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60个春秋弹指一挥间,中国经历了沧海桑田。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十一五”规划,富国强民的梦未变,远征不畏坎坷的决心未变。变化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党执政治国方略的日益完善,是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是民众生活的巨大改善。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引自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20日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主要特点和工业布局的重点分别是什么?“一五”计划的实施有何重大影响?
(2)“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
(3)“六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4)“八五”计划期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主要解决了什么重大转变?
(5)“九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
───《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欲自强必先浚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商务……微臣创设招商局之意,本是如此。───《李文忠公全集•奏稿》
材料三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四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的“自强”的途径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李鸿章有何新认识?
(3)李鸿章和郑观应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郑观应对洋务运动提出了怎样的批评?你认为他的批评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四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请回答:
(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
(5)结合材料回答,从苏联经济政策的转变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两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深刻的影响。
材料一材料二:1816~1856年英国煤炭产量一览表(单位:万吨)
材料三“19世纪中期是欧美资本主义全面胜利的时代,它以万国博览会这一自我庆祝的仪式拉开了序幕。1851年伦敦博览会、1855年巴黎博览会和1876年费城博览会无不昭示着这一胜利,向世界隆重地展示其财富增长和科技进步。”
——英国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四
上图是位于上海世博会中央的“中国国家馆”,它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这四幅图片分别属于哪次工业革命成果?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什么深远的影响?
(2)材料二表格反映了什么趋势?这对英国经济和生态环境有何影响?(5分)
(3)依据材料,西方为什么要以博览会来展示自己的成就?你认为2010年的上海将赋予世博会何种崭新的意义?(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