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分)中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国家观念与现代民族意识形成,爱国主义随之产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成王时代,“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与《逸周书·度邑》对读可知,这里的“中国”指的是河洛交汇的今洛阳地区。《史记·天官书》中说“其后秦灭六国,并中国。”……不过,唐朝亦曾用“中华”表示国家意义上的中国。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至乾隆中期,“天朝”和“中国”才正式作为清朝对自己身份的确定称谓。
材料二
中俄尼布楚条约 |
“中国大皇帝钦差分界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 |
南京条约 |
“兹因大清国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来之不和之端解释……” |
虎门条约 |
“中华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各方各就地方民情……” |
辛丑条约 |
“大清国国家既如此……则中国愿将一千九百年夏间……” |
——(据《中国:天下观念中的国名定位》、李扬帆《走出晚清》等)
材料三 从1840年至1945年,这百年来,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为分界线,爱国主义演进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开始萌芽,但并未完形,爱国主义重在行动,……在第二阶段,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爱国主义从自发到自觉,从情绪到理性,现代爱国主义观念形成。
材料四 有一种爱国心,……混杂着很多成分,其中既有对古老习俗的爱好,又有对祖先的尊敬和对过去的留恋。……这种爱国心本身就是一种宗教,它不做任何推理,只凭信仰和感情行事。同所有的轻率的激情一样,这种爱国心虽能暂时地激起强大的干劲,但不能使干劲持久。它把国家从危机中拯救出来以后,往往便任其于安宁中衰亡。另有一种爱国心比这种爱国心富有理智。它虽然可能不够豪爽和热情,但非常坚定和非常持久。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它随着权利的运用而发展,但在掺进私人利益之后便会消减。
——(据[法]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节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传统中国称谓变化的突出特点。(2分)
(2)结合材料三并依据所学知识,叙述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演进在两个阶段的具体表现。(6分)(要求:逻辑严密;史论结合。)
(3)概括材料四中两种“爱国心”的主要区别,(2分)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趋势。
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
二试 |
三试 |
|
明经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
答时务策三道 |
进士 |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
作计、赋、文各一篇 |
作时务策五道 |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净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中》等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观察下面四幅地图,回答问题。
![]() |
![]() |
图一 |
图二 |
![]() |
![]() |
图三 |
图四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四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是什么?
(2)图一和图二中的地方行政制度和中央政府的关系有何不同?各自的影响如何?(2分)
(3)图三中的地方行政制度后来造成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4)图四和图二中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关系?简述其影响。
(5)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4月28日)、《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材料二 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其中一条标语是:“中华民民万岁”。……在《共和国大总统履任祝词》的最后写道:“共和造端,一人首揭。毂我蒸民,振兴实业。四万万众,人足家给。轶美驾欧,扬我国力。”
——根据《申报的兴衰》和《清末四十年申报史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申报》把“国”字改为“民”的用意是什么? 学者们认为《申报》的祝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时代要求,试结合史实简要说明理由
材料三“吾人仰望之中山,而事后追思事前之希望,果相仵(等同)乎?抑不相仵乎?此又足以系今日之怀思而惹全国之注目矣!”
——《申报》1912年9月9日
(2)材料三所述是《申报》对辛亥革命较为客观的反思。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反思的社会依据
材料四 20世纪《申报》大事年表
1905年 |
在论说栏内宣布办报新方针:……(2)扩充篇幅,标题力求醒目,并开始采用新闻分栏编辑法:(3)多载专电,通讯,广译外报评论。 |
1909年 |
开始用白报纸两面印刷,初具现代报纸的形式。买办席裕福以七万五千元购进《申报》,主权移归国人所有。 |
1918年 |
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其他设备也相继更新。 |
1919年 |
5月15日,发表声明不再刊登日商广告。 |
1924年 |
增辟《教育新闻》等栏目,每日见报。 |
1928年 |
《申报》销路已超过十四万份。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蒸蒸日上。 |
1932年 |
连续发表题为《剿匪和造匪》的社论,公开反对国民党的围剿。改进副刊《自由谈》的内容,使其大众化。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普及教育。 |
1937年 |
《申报》正式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因拒绝日寇新闻检查,宣布停刊。 |
1938年 |
《申报》香港版出刊。刊登毛泽东著作《论新阶段——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 |
1946年 |
《申报》将股权51%让与国民政府,成为官商合办,并改组公司董事全。 |
1949年 |
《申报》终刊![]() |
——根据宋军《申报的兴衰》整理编制
(3)根据材料四,指出《申报》在哪些领域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并简要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