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敏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调洺州司法参军,司户以贪闻,转运使吴守礼将之,问于安世,安世云:“无之。”守礼为止。然安世心常不自安,曰:“司户实贪吾不以诚对,吾其违司马公教乎!”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光薨,擢右正言。
章惇以强市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惇与蔡确、黄履、邢恕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侥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会吴处厚解释确《安州诗》以进,安世谓其指斥乘舆,犯大不敬,与梁焘等极论之,窜之新州。
进左谏议大夫,有旨暂罢讲筵。民间欢传宫中求乳婢,安世上疏谏曰:“陛下富于春秋,未纳后而亲女色。愿太皇太后保佑圣躬,为宗庙社稷大计,清闲之燕,频御经帷,仍引近臣与论前古治乱之要,以益圣学,无溺于所爱而忘其可戒。” 哲宗俯首不语。
章惇用事,尤忌之。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安置英州。宣和六年,复待制,中书舍人沈思封还之。明年卒,年七十八。
安世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之。”于是受命。年既老,群贤凋丧略尽,岿然独存,而名望益重。梁师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即大用,默因劝子孙计,安世笑谢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吾欲为元佑 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还其书不答。死葬祥符县。后二年,金人其冢,貌如生,相惊语曰:“异人也!”为之盖棺乃去。                   (节选自《宋史·刘安世》,有改动)
注:①元佑,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转运使吴守礼将之查办
B.陛下富于春秋年岁
C.章惇用事,尤忌之憎恨
D.金人其冢发现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司户实贪吾不以诚对山东豪杰遂并起亡秦族矣
B.吾当从汝之纵一苇之
C.啖即大用私见张良,具告
D.默因劝子孙计吾今之虏矣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
                                                                                           
(2)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限划6处,3分)。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 非 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 先 黄 老 而 后 六 经 序 游 侠 则 退 处 士 而 进 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 也 予 按 此 正 是 迁 之 微 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困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先是,寿春县人苟泰有子三岁,遇贼亡失,数年不知所在。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泰以状告。各言己子,并有邻证。郡县不能断。崇①曰:“此易知耳。”令二父与儿各在别处,禁经数旬,然后遣人告知之曰:“君儿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苟泰闻既号咷,悲不自胜;奉伯咨嗟而已,殊无痛意。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诘奉伯诈状。奉伯乃款引云:“先亡一子,故妄认之。”
又定州流人解庆宾兄弟坐事俱徙扬州。弟思安背役亡归,庆宾惧后役追责,规绝名贯,乃认城外死尸,诈称其弟为人所杀,迎归殡葬。颇类思安,见者莫辨。又有女巫阳氏自云见鬼,说思安被害之苦,饥渴之意。庆宾又诬疑同军兵苏显甫、李盖所杀,经州讼之,二人不胜楚毒,各自款引。
狱将决竟,崇疑而停之。密遣二人非州内所识者,为从外来,诣庆宾告曰:“仆住此州,去此三百,比有一人见过寄宿,夜中共语,疑其有异,即便诘问迹其由绪。乃云是流兵背役逃走,姓解字思安。时欲送官,若见求及,称‘有兄庆宾,今住扬州相国城内,嫂姓徐;君脱矜愍②,为往报告见申委曲;家兄闻此必重相报,所有资财当不爱惜。今但见质,若往不获,送官何晚?’是故相造指申此意。君欲见雇几何当放贤弟。若其不信,可见随看之。”庆宾怅然失色,求其少停,当备财物。此人具以报,崇摄庆宾问曰:“尔弟逃亡,何故妄认它尸?”庆宾伏引。更问盖等,乃云自诬。数日之间,思安亦为人缚送。崇召女巫视之,鞭笞一百。
[注]①崇:李崇(公元455-525年),北魏中后期名臣,曾任扬州(今安徽寿县)刺史。②君脱矜愍:脱,如果;愍,同“悯”。
习题检测: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庆宾兄弟坐事俱徙扬州。徙:发配充军
B.狱将决竟,崇疑而停之。狱:收入监牢
C.比有一人见过寄宿。比:近期,前不久
D.今但见质,若往不获,送官何晚?质:(作为)人质
2.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李崇所断案件“证据确凿”的一组是
①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
②奉伯乃款引云:“先亡一子,故妄认之。”
③更问盖等,乃云自诬。
④崇摄庆宾问曰:“尔弟逃亡,何故妄认它尸?”
⑤数日之间,思安亦为人缚送。
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D.②③⑤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款引”,从实认罪的意思。“二人不胜楚毒,各自款引”,则是酷刑造成的屈打成招。
B.李崇妙断苟泰失子一案:他在设计好“情境”中体察原、被告的感情差别而明辨真伪。
C.李崇密遣的差役为取得解庆宾信任而获取真实情况,甘愿作人质。此举果然见效。
D.女巫为解思安假死提供伪证,受到鞭笞。这说明李崇办案毫不苟且,有罪必究。

胡建,字子孟,河东人也。孝武天汉中,守军正丞,贪亡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尉藉走卒,甚得其心。
时监军御史为奸,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建欲诛之,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斩之则斩。”于是当选士马日,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建从走卒趋至堂皇下拜谒。因上堂皇,走卒皆上。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监御史。
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中,遂上奏曰:“臣闻军法,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今监御史公穿军垣以求贾利,私买卖以与士市,不立刚毅之心勇猛之节亡以帅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用文吏议不至重法。黄帝《李法》曰:‘壁垒已定,穿窬不由路,是谓奸人,奸人者杀!’臣谨按军法曰:‘正亡属将军,将军有罪以闻,二千石以下行法焉。’丞于用法疑,执事不诿上,臣谨以斩,昧死以闻。”
制曰:“《司马法》曰:‘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何文吏也?三王或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或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也;或将交刃而誓,致民志也。建又何疑焉?”建由是显名。
后为渭城令,治甚有声。值昭帝幼,皇后父上官将军安与帝姊盖主私夫丁外人相善。外人骄恣,怨故京兆尹樊福,使客射杀之。客臧公主庐,吏不敢捕。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将军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主使仆射劾渭城令游徼伤主家奴。建报亡它坐。盖主怒,使人上书告建侵辱长公主,射甲舍门,知吏贼伤奴,辟报,故不穷审。大将军霍光寝其奏。后光病,上官氏代听事,下吏捕建,建自杀。吏民称冤,至今渭城立其祠。
1.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守军正丞。(守:担任。)
B. 三王或誓于军中。(誓:誓言。)
C. 建报亡它坐。(坐:犯……罪。)
D. 大将军霍光寝其奏。(寝:扣压。)
2.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 所以尉藉走卒。
B. 于是当选士马日。
C. 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
D. 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
3.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乃约其走卒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 诛恶以禁邪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C. 欲民先成其虑也又欲肆其西封
D. 或将交刃而誓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 下列对原文叙述、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胡建发现监军御史违反军法,私自做买卖从中获利,影响很坏,于是当机立断,计划周密地斩杀了监军御史。
B. 对于斩杀监军御史一事,皇上下诏,认为应该听取文吏的意见,又举了三王的事例,表示支持胡建的做法。
C. 从渭城令胡建与帝姊盖主等皇亲国戚的斗争中,可以看出胡建具有不畏权贵、敢于同恶势力斗争的精神。
D. 为非作歹的贵戚相互勾结,反诬良臣;大将军霍光一病,权力由贵戚掌握,这一切构成了胡建自杀的原因。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司空刘寻引为东阁祭酒,迁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郎,并不行。后参东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琊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现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讲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晋书•王导传》卷六五)
[注]①晋元帝:司马睿,公元317年他得到晋悯帝被俘的消息后,先自称晋王,第二年改称皇帝。东晋王朝从此建立。选文记载他称帝前初到江东的情况。②吴会:地名。
习题检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潜有兴复之志潜:暗地里
B. 帝亦雅相器重雅:很
C. 宜有以匡济者匡:辅助
D. 皆江南之望望:声望
2.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 军谋密策,(帝)知无不为
B. 及(导)徙镇建康,吴人不附
C. 导因讲计(于)(纪瞻、顾荣)曰
D. 自此之后,(各地)渐相崇奉
3.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陈留名士张公看到十四岁的王导后,便对王导的同胞兄长王敦说,这个孩子是个做将相的人才。
B. 王导不愧是一代名臣,他对司马睿提出了要尊先贤、问风俗、重谦虚、招俊杰、得民心。这是稳定时局、开创大业的五大法宝。
C. 江东士族起初看不起司马睿,态度非常冷淡,后来看到他亲观祭祀时,那隆重的仪仗,威整的行列,都惊惧不已,于是纷纷前来投靠。
D. 西晋末年,天下纷乱,王导审时度势,决心辅佐司马睿,兴复晋堂。凡军国大计,他都积极筹划,司马睿也把他当成知交,对他言听计从,当即付诸行动。
王导

赵光逢,字延吉。父隐,右仆射。光逢与弟光胤,皆以文学德行知名。
光逢幼嗜坟典,动守规检,议者目之为“玉界尺”。僖宗朝,登进士第。逾月,辟度支巡官,历官台省,内外两制,俱有能名,转尚书左丞、翰林承旨。
昭宗幸石门,光逢不从,昭宗遣内养戴知权赴行在,称疾解官。驾在华州,拜御史中丞。时有道士许岩士、瞽者马道殷出入禁庭,骤至列卿宫相,因此以左道求进者众,光逢持宪纪治之,皆伏法,自是其徒颇息。改礼部侍郎、知贡举。光化中,王道浸衰,南北司为党,光逢素惟慎静,虑祸及己,因持冠伊洛,屏绝交游,凡五六年。门人柳璨登庸,除吏部侍郎、太常卿。入梁为中书侍郎、平章事,累转左仆射兼租庸使,上章求退,以太子太保致仕。梁末帝爱其才,征拜司空、平章事。无几以疾辞,授司徒致仕。
同光初,弟光胤为平章事,时谒问于私第,尝语及政事,他日,光逢署其户曰“请不言中书事”,其清净寡欲端默如此。尝有女冠寄黄金一镒于其室家,时属乱离,女冠委化于他土。后二十年,金无所归,纳于河南尹张全义,请付诸宫观,其旧封尚在。两登廊庙,四退邱园,百行五常,不欺暗室,缙绅咸仰以为名教主。天成初,迁太保致仕,封齐国公,卒于洛阳。诏赠太傅。
(选自《旧五代史•卷五十八》)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度支巡官辟:征召。
B.骤至列卿宫相骤:很快。
C.王道浸衰浸:浸透
D.弟光胤为平章事为:任,担任。
2.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以文学德行知名//无几以疾辞
B.自是其徒颇息//梁末帝爱其才
C.时谒问于私第//尝有女冠寄黄金一镒于其室家
D.瞽者马道殷出入禁庭//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赵光逢“慎静廉洁”的一组是
①光逢与弟光胤,皆以文学德行知名
②因持冠伊洛,屏绝交游,凡五六年
③光逢署其户曰“请不言中书事”
④纳于河南尹张全义,请付诸宫观
⑤历官台省,内外两制,俱有能名
⑥缙绅咸仰以为名教主
A.②④⑥B.①③⑤ C.②③④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赵光逢年幼时爱读经典书籍,一举一动都很守规矩,人们把他看作象“玉界尺”那样正直温和的人。
B.他的门人柳璨受重用,任吏部侍郎、太常卿。到梁朝时,柳璨又担任了中书侍郎、平章事,转任左仆射兼租庸使。
C.赵光逢眼见王道衰退,有人结党,他担心灾祸殃及自己,因而辞官到伊洛隐居,前后达五六年之久。
D.曾经有个女道士寄放了二十两黄金在他家里,后来女道士死了。二十年后,赵光逢便将金子交给官府,金子上的旧封条还在。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⑧,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苏轼选集》和《古文观止》
注释
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闾里:乡里。④宗:推崇,归附。⑤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⑥谪:降职。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⑦使酒:酗酒任性。⑧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⑨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⑩傥:倘或。
练习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B.稍壮,折节读书折节: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傥见之欤傥:或许D.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纵马奔跑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余既耸然异之\他植者则不然
C.晚乃遁于光、黄间\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呼余宿其家\其皆出于此乎
3.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⑥
4.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5.请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译文:
———————————————————————————————————————。
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译文:
———————————————————————————————————————。
⑶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
———————————————————————————————————————。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