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
|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 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
“阴谋家的帽子刚脱,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
| A.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 B.实行余粮收集制 |
|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 D.实施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
下列关于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正确的有( )。
①适应被帝国主义列强包围的险恶国际环境
②它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③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④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是不利的
|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阅读下列曲线图,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1913~1921年粮食产量下降是因为一战的影响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 |
| B.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是因为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
| C.出现上述变化是因为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影响 |
| D.此曲线图说明了经济政策制定的正确与否影响经济的发展 |
1929年下半年,苏联出现了“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的口号。这一口号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农业集体化运动违背了自愿原则 |
| B.生产关系的变革忽视了生产力水平 |
| 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高涨 |
| 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时机还不成熟 |
下列有关苏俄(苏联)农业发展的数据可说明( )。
| 年份 项目 |
1913年 |
1921年 |
1923年 |
1925年 |
|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
9 446 |
6 620 |
7 860 |
8 730 |
|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
379 |
213 |
355 |
424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得重大成就
B.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正确和重大成就
C.农业集体化取得重大成就
D.指令性计划对经济造成巨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