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学在一篇名为《我的爷爷》的作文中写到( )
“①我的爷爷出生于1920年,18岁参加了工农红军闹革命;②之后跟随部队参加了百团大战等战役;③解放战争时期,又随刘邓大军渡过黄河,来到大别山脚下并扎根下来,率领当地农民进行土改运动;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我爷爷担任人民公社书记,带领社员开荒修渠……”这段文字的四处叙述中,与史实相比
| A.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 B.②③正确,①④错误 |
| C.②③④正确,①错误 | D.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
1912年1月4日,新上任的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立宪派代表人物张謇在与孙中山就政策问题进行长谈后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下了“未知涯畔”四个字,表示对孙中山的不信任。该事件从侧面说明了()
|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 B.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
| C.革命阵营内部存在着分歧 | D.旧三民主义存在局限性 |
“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策马奔车走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这是抗战期间某位国民党将领的七绝诗。他的主要事迹是()
| A.与八路军配合,赢得平型关大捷 |
| B.率军赴缅参战,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溃 |
| C.指挥台儿庄战役,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
| D.指挥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许多国家的民主进程中都体现了妥协的存在。符合上述说法的史实有几个()
① 《大宪章》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③《德意志帝国宪法》 ④美国1787年宪法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5个 | B.4个 | C.3个 | D.2个 |
江平在《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 中写道: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这里“罗马法精神”指的是()
| A.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的法律精神 |
| B.法律至上的法律原则 |
| C.与时俱进的自我完善精神 |
| D.强调市场经济规律的私法精神 |
古希腊一位人物曾在诗中写到:“我赋予人民恰如其分的崇高地位,未曾剥夺他们的荣誉,也未曾给予过多的尊荣,权势之士因为财富遭受嫉妒,我保护他们免受一切危厄,我坚持立场,不偏不倚,不允许任何一方恃强凌弱。”他是()
| A.梭伦 | B.柏拉图 | C.克里斯提尼 | D.伯利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