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上海某校开展了以“通过世博看祖国”为主题的谈天说地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践人生追求。
材料二:上海世博会开园以来,每天都有大批游客到世博园参观,游客们可以尽情领略世博风情,不仅能欣赏各式各样的建筑,还可以感受到各国丰富多彩的文化。游客们大开眼界,精神愉悦。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

科目 政治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未来5年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建议》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谈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

材料:城市的“痛”与“快”: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当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我们的城市正变得更发达、更多彩时,交通变得拥堵。如“首都变成首堵”、归属感缺失、幸福感下降等等。诸多“城”长烦恼也在困扰着我们。
运用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城市的“痛”与“快”。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首先是由中共中央提出规划建议。在通过“十二五”规划建议之前,中共中央广泛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以及社会各界对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意见和建议。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制定“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 “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体现了我国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哪些道理?

2011年5月4日,搜狐网载文指出,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力度正逐年加大,目前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70%的国家重点保护已经得到了有效保护。
运用自然界物质性及有关规律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上述做法的合理性。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民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和百万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民族,也冶炼了中华民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