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认为:“实践就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杜威的观点否认了实践的( )
| A.客观物质性 | B.历史性 | C.社会性 | D.主观能动性 |
(B卷)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是因为
| A.它彻底否定了一切旧哲学 |
| B.它把哲学知识和具体科学有机融合 |
| C.它对当时的具体科学知识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
| D.它正确揭示了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规律 |
(A卷)下列表述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是
| A.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 B.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
| C.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D.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关于运动的不同看法如“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静既含动动不舍静”。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眼光看这些观点按照顺序分别属于
| A.怀疑论、相对主义、辩证法 | B.唯心主义、诡辩论、辩证法 |
| C.唯心主义、辩证法、二元论 | D.形而上学、宿命论、诡辩论 |
唐朝诗人李商隐在《谒山》中写道:“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这两句诗体现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 A.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B.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 C.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 | D.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
《菜根谭》中说:“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性反映 | B.主观可以决定一切 |
| C.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 D.事物是不可认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