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回 家
刘江波
年三十晚上,四处都是灯火辉煌。白小三把出租车停在皇朝酒店门口,等待着那些出手阔绰的客人们出来,同时他在心里盘算着今天的收入。五百?不,至少有六百。在这个节日里,司机们都要了双倍甚至三倍的价格,而坐车的也大方得很,他们一边给钱一边还说应该的,大过年的出车不容易。
照这样的效率,到了正月十五,老婆相中的那条白金项链,就能挂在她的脖子上。想到老婆得到项链后的妩媚温情,白小三心里真像开了朵花,一直到有人敲了敲车窗,才把他从憧憬中拉回到了现实。
城东加油站。两个客人钻进车子,身材高大的他们坐在娇小的出租车内,显得有点别扭。
80块!白小三毫不客气地要了三倍价格。两个客人二话不说,甩出一张百元钞票给他说,不用找了。
白小三满心欢喜地上路了。干完这趟活,他就回家,吃老婆包的饺子去。
那个加油站在郊区,附近也没几户人家,挺偏僻的。到了地方,客人让他再往前开了一段路,直到把出租车完全淹没在黑暗中。白小三刚有点犯嘀咕,后脖颈子上已经被架上了一把尖尖的、凉凉的东西。
想要活命,就把钱交出来。阴森的声音回响在静谧深沉的夜里,无形中使恐怖系数提高了无数倍。白小三没敢反抗,哆哆嗦嗦把钱掏了出来。一个劫匪接过钱,拿着手电数了数,白小三这才知道,他今天已经挣了八百多。听两个劫匪的口气有点不太满意,白小三急忙又把手机递了过去,用一种极其可怜的声音哀求着,两位大哥,我身上的钱和手机全给你们了,求求你们放过我吧,这大过年的,老婆还在家等着我呢。
也许是白小三的软弱,激发了劫匪的贪心,拿着匕首的那位恶狠狠地说,大过年的,你们司机涨了价,我们抢劫的也得涨价,这点钱不行,打电话让你老婆送来。
白小三头上冒了汗,他可不能让老婆冒这个险。他稍一犹豫,就觉得那匕首又往前递进了零点几毫米。情急之下,他急忙表态:别急别急,我带你们回家,家里还有点钱。
白小三没有掉转车头,他把车子直接往前开,最后,开进了一个村子。两个劫匪起了疑心,低声喝问,别耍花样,你家住在农村吗?
这时候,白小三在一个门前停下了车子,按了按喇叭:没几分钟,门开了,出来了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白小三用手一指,这是我爹,我让他给你们拿钱。
劫匪显然有点等不及了,拿匕首那位直接就蹿了下来:把刀子一晃,快拿钱,你儿子欠了我们的钱。
老白头一愣,再一看这架势,心里明白了几分。他假装糊涂往门里走,随手把铁门闩抄了起来,照着劫匪的脑袋砸了过去。
以后的事情,有点戏剧化。两个劫匪成功地打劫过好多孔武有力的年轻人,却栽在一位老人的手里。闻讯而来的乡亲们连夜把劫匪送到了公安局,白小三做完笔录,拉着父亲回了家。又累又饿的他闻到了桌上的饺子香,狼吞虎咽地吃了一大盘子,倒头就睡。
第二天,父子勇斗劫匪的事迹上了当地的报纸。经审讯,这两个劫匪还是网上通缉的要犯。为了表彰白家父子的勇敢行为,市政法委书记亲自上门给他们颁发奖金。很多记者也闻讯赶来,把白家小院挤得满满的。对着话筒,白小三侃侃而谈,感谢政府,感谢领导,我只是做了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得到了过高的荣誉……
当记者把话筒递给老白头的时候,他的嘴抖了半天,才说了一句不着边际的话:我有三个儿子,前两个都没养大,现在我就剩这么一个孩子。
记者一愣,白小三急忙小声提醒着父亲,快说点感谢的话。老白头突然冒出了一句,我特别想感谢那两个劫道的。白小三傻眼了,屋里屋外的人全傻眼了,政法委书记拉着老白头的手安慰他,老哥,你别着急,慢慢说。
话筒又伸过来好几个,老白头的声音突然哽咽了,每年的年三十,我们老两口都包好了饺子,眼巴巴盼着儿子回家过年。可这小子自打在城里安了家,已经整整五年没回家过年了……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   )

A.为了老婆相中的那条白金项链,哪怕是年三十的夜晚,白小三都要出车拉活,心里还不停地盘算着一天的收入,一想到老婆脖子挂上白金项链的情景,他就不由得乐开了花。
B.两个身材高大的客人坐进车子后显得有点别扭,其实是作者埋下的伏笔,这别扭不仅仅是车小人大,更是指两人的不自然,暗示着随后所发生的一切。
C.白小三把车开回了自己乡下的家,与劫匪进行周旋,最终脱险。说明白小三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
D.市政法委书记亲自给白家父子颁奖,表明小说对当地政府部门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是政府对勇斗歹徒的好人好事的重视与肯定。

E.白小三面对话筒,侃侃而谈,感谢政府,感谢领导,全然自己就是个英雄,其实他并没有做多少英勇的事情,表明他没有清醒地认识自己在这一事件中的作用。
试分析白小三这个人物形象。
“老白头突然冒出了一句,我特别想感谢那两个劫道的。”为什么?
小说的主题就是它的主导思想或它的重要见解,它是对小说所陈述或暗示的生活的概括。稍微复杂的小说的主题往往呈现出多角度性,也可称为多主题。请你从两个角度探究这篇小说的主题。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手机文学:全媒体时代的文化畅想
姜 申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将传统的文艺常态与新兴的媒体相连,融合成崭新的文艺样式,而今已变成一个社会热点。时下,“手机文学”正符合这样的趋势,以崭新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使传统的文字在新的媒介平台上焕发青春、乘风破浪,在全媒体时代中演奏出一曲灵魂畅想。
什么是“手机文学”?简言之,它是以手机为传输和阅读平台、以语言文字为信息承载方式的文艺表现手段,是继网络文学之后的一种新文学形式。它也是技术时代的产物,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技术革新与精神需求的结果。2000年初,一位日本教师用手机连载的方式发布他的小说《深爱》,开创了手机文学的先河。2006年以来,随着手机3G技术和智能掌上阅读系统的日益整合与普及,手机文学逐渐突破了短信体裁的制约,其在线浏览方式和互动效果已显著增强。它不仅成为文字的“阅读”平台,而且透过电子书、博客、播客、微博、社交网络等新兴媒介在手机上的移植,手机文学正发展成一种集文学创作与发布、转载与传播、阅读与评论、反馈与回应、娱乐与监督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众文学样式。
同时,“全媒体”的概念也在近年日渐升温。所谓的“全媒体”是指传统媒介与新的媒介形式的整合局面。其主旨在于,通过媒介形式、内容、渠道、功能等一系列元素的全方位融合,达到传统媒介与新媒体“1+1>2”的共赢。作为传统的印刷媒介与最新的移动传播媒体的融合,手机文学正一步步验应着全媒体的神话。它使传统文字的底蕴焕发时尚的魅力,也让移动的媒体承载视听之外——文学所带来的那份厚重而幽深的文化意境。
的确,当代文化太需要文字的介入。尝遍了视听文艺那过眼云烟般的浅薄感,今天的大众迫切需要一种直抵心灵、浸透心脾的审美沟通。而作为传统的文学,那种长篇大论、循规蹈矩、起承转合、意味悠长的作品已难以适应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的零散化时空观念与快节奏的阅读需要。于是在新的历史境遇下,手机文学呼之欲出。它摒弃了传统文学“整体化”、“全方位”的描述,只通过某个绝佳的视点、巧妙的角度设计,运用“惜墨如金”的笔法、令人惊叹的笔调直指心灵的敏感处。因此,其特点应是以小博大、精彩中凸显文字的爆发力、峰回路转之间使读者心生顿悟、三言两语能映出视觉上的美感、言语中的留白又能让人处处回味无穷。
就当今的大众文化理论来说,手机文学正符合时下方兴未艾的后现代语境。这已经不是某个作家的个人风格或单个作品的文艺策略,后现代文化就是我们所朝夕相处的生活,既无法选择也无从割舍。时代为我们缔造了一个科技日新月异的境遇。造物弄人,技术适应着我们的传统,也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手机使不同地理位置的人们有了共通的空间领域。现代主义依靠空间相隔与时间相继的“线性”文化逻辑,已逐渐向“零散化”、“平面化”、“仿拟化”的后现代气脉聚拢,在时空转换间透露出讽刺、幽默、灵动的审美气韵。随之而来的是现代性的“宏大叙事”向后现代的“微型叙事”转变。人们愈加零散化的时空状态必定需要同样零散的“微叙事”来填补。一时间微小说、微阅读、微电影、微新闻、轻博客、微博等文化概念大行其道。当代文化“微薄”之至,这其中却独少了“厚重”二字。不论历史还是文化,都需要“厚重”来承传它的精神和灵韵。这其中,“文学”的力量不可或缺。如此,手机文学的兴起是时代的必然。
在“为全民阅读谋创崭新未来”的号召指引下,希望手机文学能在一个线性的文化承传中与时俱进,也在新潮和时尚的脉搏里历久弥新。
(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7月4日,有删改)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手机文学”的诞生,使传统的文学在新的媒介平台上焕发青春,是媒介技术不断革新的结果,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
B.手机文学是技术时代的产物,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技术革新与精神需要的结果。它突破了短信体裁的制约,其在线浏览方式和互动效果已显著增强。
C.“手机文学”的诞生,使传统文学的底蕴焕发时尚的魅力,也让全新的媒体承载文学所带来的那份厚重而幽深的文化意境。
D.手机文学适应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的零散化时空观念与快节奏的阅读需要。笔法简单,以小博大,往往三言两语能使读者心生顿悟。

E.手机文学也有不足,“微薄”有余,而“厚重”不足。
最能揭示手机文学概念内涵的一项是

A.手机文学是将传统的文艺常态与新兴的媒体相连和融合的一种崭新的文艺样式。
B.手机文学是以手机为传输和阅读平台,以语言文学为信息承载方式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C.手机文学是一种集文学创作与发布、转载与传播、阅读与评论、反馈与回应、娱乐与监督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众文学样式。
D.手机文学是用手机连载的方式进行创作与发表,将传统媒介与新的媒介进行整合的一种新的文学媒介。

“全媒体时代”的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文本,概括其特点。
手机文学兴起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文本,概括手机文学兴起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提  琴
[美国]保・琼斯
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f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是他父亲给了他这把琴,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
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在爱塞克斯大街新开辟的铺面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下面打算作为面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叫花子的,卡尔。”
“我想稍微讲几句。”舅舅说。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五千元。把它拿去卖了,卡尔。”
“哦,迈克!”母亲很吃惊。
“我可不愿那么做,迈克。”父亲说道。
“如果你赶快的话,”迈克舅舅告诉他,“你可以在老埃雷特关店之前赶到他那里。”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于是我父亲腋下夹着提琴盒出门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夹着那只提琴盒。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埃雷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吗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你说是吗,玛丽?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埃雷特那家店去就行了。”
母亲显出欣喜的表情:“我很高兴,卡尔。”
“一个很明智的主意,”迈克舅舅裁决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小玛丽,供她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
那笔贷款并没有给家里造成麻烦。我进中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里帮忙。  
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迈克舅舅溘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
“他们难道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吗?”一天晚上,父亲问我。
我告诉他确实有。
“我想那样最好。”他突然说道,“我在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两百元,应该够缴你开始的那些费用了。你母亲可是就指望那把小提琴的。”
母亲确实是这样。不过她不再忧心忡忡,这把琴已经属于我了。
在我离家的头一天,父母都在店里忙着,我提着这把琴来到埃雷特的乐器店。这位老人从后房走出来,眼睛像猫头鹰般一眨一眨。
我打开琴盒:“它值多少钱?”
他拿起琴来:“卖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
“可这是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呀。”我说。
“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记,”他彬彬有礼地说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记,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卡尔·恩格勒的女儿?”  
“是的。”我简短地回答道。当然,这把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房间去了。
在我离家前最后那次晚餐席上,母亲偶然朝陈列柜顶上瞟了一眼。“琴呢?”她问道,一面把手贴在自己胸口,“你们把它卖了?”
父亲显得很忧虑,直到我摇摇头。“在楼上我的衣箱里,”我告诉她,“我想把它放到学校我的房间里,平时看到它就使我想到自己的家。”
母亲高兴起来,显得很满意。“此外,”我继续说道,“那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需要钱用,你们就用不着为我担心了。这就像我拥有了一个装得满满的钱匣子,是这样吗,爸爸?”
“是这样,玛丽,是这样的。”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复杂的心理?
(1)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
(2)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请概括“我”(小玛丽)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说第一段说:“它已成为某种象征。”请结合全文,探究“象征”一词的丰富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乔布斯的双面人生蔡恩泽
2011年10月5日,苹果公司在官方网站贴出乔布斯遗照,宣告这位传奇人物于当天早些时候去世。
(一)一面是屡遭失败的倒霉蛋,一面是收获颇丰的幸运儿
乔布斯的人生至少有三次大的失败:败于苹果的竞争对手IBM,败于“莉萨计划”流产,败于公司内部的排斥。但他把失败当成学费,从不言败。尽管遭到一次又一次失败,命运之神却眷顾他,他以他的超常智慧取得了人生一个又一个硕果。
天才乔布斯一举颠覆了四个行业:他用iPad颠覆了音乐。他用iPhone颠覆了手机。他用Mac、iPad颠覆了计算机。他又用皮克斯电影工作室奉献的《海底总动员》颠覆了电影,赋予了电影动画全新的含义。
这四个颠覆中,人生能涉猎其中一个就已无比辉煌,乔布斯的人生成就令全世界为之咋舌,为之动容,为之倾倒。
(二)一面是糟糕的人格缺陷,一面是完美的奋斗精神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他都是个不太讨人喜欢的“刺头”,他不仅孤傲、自大,而且不乏耍奸使滑、拉帮结派之举,甚至将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他的传记中显示他如何让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同是苹果创始人的沃兹帮助他干活,又如何用小聪明私吞奖金。但他不乏奋斗精神,他并非玩世不恭的纨绔子弟。1976年4月1日,他与沃兹、韦恩在他养父家的车库里成立了苹果公司。
他被斯卡利赶出苹果后,沉寂了数月,朋友们曾担心他会自杀。一天,乔布斯在和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聊天时,突然产生了创办下一家公司的冲动,这个公司就是NeXT。
当苹果向他伸出橄榄枝时,他又勇敢地挺身而出,临危受命,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准备承受骂名的勇气,还有一种让企业转危为安的决心。
(三)一面是凡人的病痛与折磨,一面是天才的灵感与创造
乔布斯也是肉体凡身,事业蒸蒸日上,健康却亮起了红灯。2004年,他被诊断出患了胰腺癌,在胰腺内的恶性肿瘤引起死亡的概率非常高。而他天才的灵感与创造无时无刻不在产生,像电火花一样迸发出来。
在他第一次请病假时,就有评论说,他病休期间可以思考科技产品的更广阔图景和更遥远未来,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乔布斯说,“好的艺术家复制作品,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感。”他从不为自己偷学伟大的创意而惭愧。苹果的产品之所以伟大,正是因为它的创意来源于一群音乐家、诗人、艺术家和历史学家。从其它领域的创新高手那儿偷来创意并应用到你的事业中,是完全可行的。乔布斯从不以“偷窃”别人的闪光灵感为耻。
(四)一面是苹果的栽培家,一面是苹果的终结者
他辞去苹果CEO,带着身躯的伤痛离开苹果一线,就像重伤的战士撤出战壕一样。他病情不容乐观,从此再无乔布斯。
这位天才对于苹果来说,是命悬一线的人物,是伟大的栽培家。回顾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苹果与他休戚相关。
1976年,他和好友共同创立苹果公司,是第一任CEO。1996年,他重返苹果公司,再次担任CEO,从那时起,苹果打上了不可磨灭的乔布斯印记。2004年,他被诊断出胰腺癌,苹果股价下挫10%。2005年,在他主导之下,苹果推出iPod nano,苹果重新回归市场宠儿。2009年,他申请5个月病假,苹果股价又大跌7%。2010年4月3日,他推出iPad,引领全球私人计算机进入“平板时代”。
从上述时间表不难看出,他救苹果于危难之间,他给苹果带来神话般的辉煌。苹果的兴衰转折无不彰显他的影子,苹果的成长完全依赖他的个人影响。但问题在于,假如有一天,没有了乔布斯的苹果,该如何保持长期发展的动力。
乔布斯卸任CEO一职并去世,标志着一个伟大时代的终结。作为天生的领袖,他的地位无可取代,他的个人魅力无人企及。从这个意义上,乔布斯也许是苹果的终结者。
(原载2011年10月8日香港《大公报》,有删节)
文章最后说“乔布斯也许是苹果的终结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分条概括。
本文在介绍乔布斯的传奇人生时,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说明。
从全文看,乔布斯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具备了众多优秀品质。从中你获得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树上的天使
[美国]玛雅·瑞诺德斯·拉特森著小丹译
又来了,这些烦人的松鼠!我拽过枕头。狠狠地蒙住自己的脸,试图阻挡头顶上传来的噪音。然而,那些声响就如同魔音入脑般挥之不去。“该死的松鼠!”我暗暗咒骂。
每到半夜,屋外的松鼠们就开始搬运它们的美食--山核桃。而我却每每被山核桃砸落在屋顶上的声音吵醒,然后无奈地睁着双眼,听着头顶上山核桃不断砸在屋顶,再“咕噜噜”地滚落到地面的声音。
天知道我对此刻的清醒有多么的恐惧,我简直快要崩溃了!因为每到这个时候,我的脑子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些如雪片般飞来的账单以及我已经拖欠了房东许久的租金。就在昨天,我刚刚向房东保证,会尽快结清所有的欠款并支付下周80美元的租金。房东答应了,但我想,她的耐心会很快宣布告罄。我是个初出校园的毛头小子,一点赚钱的门路都没有,而我头顶上还有恼人的松鼠让我不得不在半夜保持清醒。
无奈之下,我唯有打开《圣经》寻求帮助。忽然,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不要为明天忧虑。看天空中的飞鸟,它们既不播种也不收获,天父照样养活它们;野地里的百合花从来也不纺织,天父还打扮它们,给它们美丽的衣裳;地上的小草今天还在,明天就被扔进炉子烧了,天父还给它们青翠的外衣,更何况你们呢?岂不比它们贵重得多吗?”
我暗暗祈祷:主啊!既然您能喂养飞鸟,还有那些松鼠,我相信您也会保佑我的。最后,在被众多琐事折磨得筋疲力尽之后,我终于昏昏睡去。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赶去教堂。会餐后,一位老妇人问我,能否送她回家。她告诉我,她的卡车坏了。
“当然可以。”我说。
在去她家的路上,她问我:“你喜欢吃山核桃吗?”
山核桃?!我僵硬地笑了笑,反问道:“你为什么这么问?”我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那些山核桃砸落的声音。
“我以20美元一袋的价格将它们卖给一家农场。”她回答道,“如果你喜欢,我可以以低一点的价格卖给你一袋,以报答你送我回家。”
就算白送我也不要。“不了,谢谢。”我说。我将她安全地送到了家。然后驱车返回。
一到家,我便倒在了床上,我太累了,也许我该午休片刻。但又一次,松鼠的骚动声在我头顶响起。这还没到半夜呢!我愤愤地想,它们就不能让我有片刻的安宁吗?
突然,就像被一个山核桃猛地砸中了脑袋,我灵光一闪:我明白了,财富就在我的头顶上!我从床上一跃而起,冲出屋子。我看到了,就在我的窗台下,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大片山核桃。20美元一袋,我欣喜地想,只要卖出四袋就够付下周的房租了。而事实上,地上山核桃的数量已足以让我偿清所有的债务。
几年时间很快过去了,我的生活正慢慢好转。而真正让我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并不是那些山核桃,而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一一一它们就住在树上,它们告诉我:上帝就在我们身边。
(选自《海外文摘》)
“我”为什么觉得山核桃砸落在屋顶上的声音像“魔音”?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你喜欢吃山核桃吗?
(2)我僵硬地笑了笑。
文中写阅读《圣经》这件事与山核桃有什么联系?请简要分析。
最后一段写“生活正慢慢好转”并赞美松鼠是“天使”,请探究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棉花被子
衣向东
①有些物品被我们珍藏着,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稀奇贵重,而是因为其中融入了我们太多的情感。比如一支钢笔,一本书,一枚发卡,等等。马宁珍藏的是一床棉花被子。
②马宁二十年前跟妻子赵薇结婚的时候,他的家乡马湾镇还不是风景旅游区,街道狭窄屋舍落败,一砖一瓦都显得那么寒酸。有一条水路和一条旱路通往马湾镇,水路不宽,旱路崎岖,把满眼的青山绿水,封闭在山峦叠嶂的一团宁静中。南方湿润的空气和缭绕的山雾,使得门前青石板上的苔藓,一年年滋蔓着。每年入冬之后,日子就阴冷得很了。
③赵薇是北京部队大院出生的女子,对南方阴冷的天气,难免有些不适应。马宁说:“你别担心那边冷,我早就写信告诉我妈,让她缝做一床新棉花被子,冷不着你。”
④赵薇知道这件事情对马宁的重要性,她就不再说什么了,跟随他走进了南方阴冷而灰暗的小镇。
⑤马宁的母亲按照儿子来信的要求,选用了上等的新棉花,缝做了一床棉被。白棉布的被里,大红的缎子被面,密密实实的针脚,看上去非常讲究。她怕冻着了北京来的儿媳妇,被子里垫了厚厚的棉花。赵薇拥着被子,就闻到了新棉花的气息,还有白棉布的香气。
⑥等到儿子儿媳离去后,母亲就很细心地收起棉被,把它保存在厚重的木箱里。南方的屋子潮湿,遇到好天气,她总要把棉被放在阳光下晾晒,让棉花保持蓬松细软的状态。
⑦马宁结婚的第二年,家乡发了一场洪水,环绕马湾镇的河流水位暴涨,淹没了屋前的石阶。母亲屋内的水漫过了床铺。她用塑料布缠裹着那床加厚棉被,抱在怀里,站在客厅的方桌上,整整站了六个小时。马宁的哥哥试图帮她接过棉被,她却不肯松手。
⑧屋前的柿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北京的儿媳始终没有回来。一个夏天的晚上,母亲突然主动把电话打到北京,说她想他们了。马宁说:“这好办,你到北京来住些日子吧。”
⑨马宁就让哥哥把母亲送到了北京。母亲住了二十几天,就再也住不下去了,吵着要回老家。眼下南方正是梅雨季节,她老是担心木箱内存放的那床棉被潮湿生霉了。母亲到家的当天,就把棉被从木箱内倒腾出来,果然挨近木箱底部的棉被子,有些潮湿,她急忙把被子抱出去放在阳光下晾晒。
⑩这样又过了两个春秋。有一天母亲晾晒被子的时候,因为胸闷气喘,竟没有力气将被子搭在铁丝架上了。母亲心里就恨自己不中用?知道自己活不太久了,禁不住抱着棉被子,蹲在地上哭了。
⑾也就是这个冬季,母亲在一个阴冷的雨天走了。在母亲生命最后的日子里,马宁的姐姐一直守候在病床前。母亲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
⑿马宁赶回家处理了母亲的后事。马宁的姐姐就把关于棉被子的一些细节,详细地告诉了马宁。姐姐说:“妈说,要是以后赵薇回来,让她放心地盖那被子,还软乎呢。”马宁把棉被带回了北京。尽管他居住的楼房一年四季都很干燥,但他还是经常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把棉被子放在阳台上晾晒。有时候他也陪伴着棉被,坐在温暖的阳光里,想一些很久远的事情。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
⒀棉被因为吃足了阳光,贴在他脸上的时候,就更加柔软而温暖了。
“想到愧疚处,他就把自己的脸埋在棉被里,静静地流泪。”请联系全文,说说这“泪水”中包含了些什么。
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作赏析。
母亲临终时对女儿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别忘了经常把木箱里的被子拿出来晾晒。”请你联系全文,结合人物性格特点,试描写母亲此时的心理。
文中多次写到母亲晒棉花被子的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联系文章及实际生活,说说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像“棉花被子”一样的东西,请作简要的说明。不少于50字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