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乌江自刎(节选)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为诸君溃围,斩将,刈(yì割)旗,三胜之,令诸君知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项王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汝德。”乃刎而死。
太史公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王:称王 |
B.持短兵接战兵:兵器 |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 |
D.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乃:竟然、却 |
以下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表现项羽勇猛善战的一组是
① 身七十余战,未尝败北 ②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③ 项王乃驰,复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④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⑤ 乃刎而死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兵败逃到东城,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他感慨今昔,不由发出了“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悲叹。 |
B.为了证明自己的失败结局并非不会打仗,项羽率兵几番冲杀,斩将杀士,重创汉军,让部下很是佩服。 |
C.乌江亭长停船等候项羽,但项羽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拒绝他的劝说,而与部下弃马步行作最后的拼杀。 |
D.司马迁肯定了项羽消灭暴秦的伟业,但也为项羽的结局深感惋惜,希望后世能从项羽的故事中吸取教训。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②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杀人如不能举(尽) | B.备他盗出入与非常(意外的变故)也 |
C.故(故意)遣将守关者 | D.沛公起如厕,因(趁机)招樊哙出 |
对选文相关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樊哙闯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目的是表达对项羽的愤怒、仇恨。 |
B.樊哙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王之意,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 |
C.樊哙强行闯帐,一番陈词后,项王没有发怒,反而赐座,表明杀机已经基本消除。 |
D.刘邦在危急中“如厕”很可能是借口,实际是急欲脱逃,招樊哙出,暗中有所谋算。 |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阅读下面《论语·八佾》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请结合上述语段,说说孔子如何看待仁和礼乐的关系,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什么道理?
答:
阅读以下《论语·里仁》选段,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A.孔子认为,自己见过的人中既没有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厌恶不仁德的人。 |
B.孔子认为,爱好仁德的人,是没有办法超越;厌恶不仁德的人,不会被不仁德的人影响。 |
C.孔子认为,没有人能够整天用自己的力量去实行仁德。 |
D.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
课外文言文阅读
汉三年,项羽急围汉王荥阳,汉王恐忧,与郦食其谋桡①楚权。食其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已行,陛下南向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
食其未行,张良从外来谒。汉王方食,曰:“子房前!客有为我计桡楚权者。”具以郦生语告,曰:“于子房何如?”良曰:“谁为陛下画此计者?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张良对曰:“臣请藉前箸为大王筹之。”曰:“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今陛下能休马无所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后,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无强,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史记·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注】 ①桡:通“挠”,削弱。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趣刻印趣:通“促”,赶快 | B.张良从外来谒谒:拜见 |
C.度能制桀之死命也度:估计 | D.弃坟墓,去故旧故旧:陈旧 |
下列分析概括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2分)
A.荥阳被项羽围困,刘邦忧心如焚,急不可耐地向郦食其和张良寻求破楚解围的良策,并最终听从了张良的意见。 |
B.郦食其为刘邦提出了重新封立六国后代、借助六国君臣百姓力量削弱楚国、以推行德义的方式最终降伏项羽的策略。 |
C.张良针锋相对地论证了郦食其提出的策略的不可行,同时也指出了汉王分封六国后代这一决策所以失误的八条原因。 |
D.张良通过楚强汉弱的严酷现实与商汤伐桀、武王伐纣历史的对比剖析,令人信服地推论出了“重封六国只会断送汉王大业”这一结论。 |
将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南向称霸,楚必敛衽而朝。
(2)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翻译:
(2)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