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皮尔洛:我不想躺在你的钱上睡觉
看看这位“富二代”,是否让很多中国的“富二代”汗颜呢?
2012年夏日,欧洲杯的热潮席卷全球,意大利与西班牙的巅峰对决,更是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意大利队凭借皮尔洛精确如导弹的传球,先拔头筹,最终与世界足坛霸主西班牙握手言和。赛后,意大利媒体只用了短短一句话评价:“永远都是皮尔洛。”而西班牙媒体也不无嫉妒地说:“皮尔洛是绿茵场上的达·芬奇。”
相较于足球运动员大多出生贫寒,皮尔洛是个另类。他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富豪家庭,父亲是钢铁大亨,家族企业涉足50多个国家。在很多人眼里,他这辈子只要守住家业即可,根本不需要什么奋斗。然而,当他接触到足球以后,突然觉得,跟绿茵场相比,钢铁经营之类的事情简直索然无味。从此,他的梦想是成为职业球员。父亲骂他没出息,说:“我可以买下一家足球俱乐部给你经营。”他却说:“如果我整天躺在你的钱上睡觉才是没出息。”他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毅然走上足球的道路。
离开了豪门的生活,他开始独自在风雨中闯荡。众所周知,意大利足球以坚固的防守著称于世,因此在意大利足坛,防守的理念根深蒂固,无论教练还是球员,都不敢越战术纪律的雷池一步。防守能力出众的球员,尤其容易出人头地。而皮尔洛,天生就流淌着进攻的血液,更热衷于在球场上穿针引线,随时给对手致命一击。教练找他谈话:“你如果继续这样,我不得不放弃你。其实以你的资质,只要严格按照球队的要求踢,打上主力并不难,打上主力,你的薪水将会高很多……”他固执地说:“我是因为热爱才开始足球生涯的,或许你的话有道理,但是我不能违背内心的声音。”
他不想“被”成功,这注定了他一直被安排在冷板凳上,一度被排挤为边缘人物。在事业的低潮期,他却收获了爱情,21岁那年,与相爱多年的恋人结了婚。一有空便回家与妻子团聚。这种深居简出的生活,让所有人都忘记了,他其实有着那样显赫的家庭背景。
两年后,他被租借到小球会布雷西亚。这是一种放逐,却让他遇到生命中的贵人——罗伯特·巴乔。巴乔是一代意大利人心中的偶像,也是意大利足球辉煌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探讨意大利足球的未来,皮尔洛说:“世界足坛发展到今天,意大利足球光靠铜墙铁壁的防守显然不够了,如果在铜墙铁壁之中装上一把匕首,才会有所作为。”巴乔深表同感,并鼓励他:“你就是那把匕首。”皮尔洛神色黯然,“可是我的足球思想始终不被主流理念所接受。”巴乔坚定地说:“会有懂的人发现你的。”在巴乔的指点下,皮尔洛迅速成熟,在联赛中一次次上演惊艳的表现,连意大利人自己都怀疑:“我们也能踢出这么美妙的足球?”
2001年,绿茵豪门AC米兰向皮尔洛伸出了橄榄枝。AC米兰的主教练安切洛蒂是位战术大师,独具慧眼,认为皮尔洛的另类踢法,正是意大利足坛的稀缺品种,决定委以重任。2006年夏天,在德国举行的世界杯盛宴上,皮尔洛在点球大战中一蹴而就,最终帮助球队登顶,赢得了阔别24年的世界冠军。意大利媒体赞誉道:“皮尔洛离开了豪门家族,却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豪门。”如今,皮尔洛宝刀未老,在2012年欧洲杯上,继续大放异彩,带领意大利队披荆斩棘。
一代足坛巨星皮尔洛,用另类的方式诠释着成功。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皮尔洛出身豪门,却拥有足球梦想,他认为“如果整天躺在你的钱上睡觉才是没出息的”,他看不上父亲的钱。
面对教练提出的做主力、加薪水的诱惑,皮尔洛不改初衷,体现了他蔑视名利、坚持自我的人生态度。
巴乔认为意大利足球光靠铜墙铁壁的防守显然不够了,如果在铜墙铁壁之中装上一把匕首,才会有所作为,而皮尔洛就是这把匕首,并单独对皮尔洛进行训练。
D.AC米兰的主教练安切洛蒂是位战术大师,独具慧眼,可以说,他是发掘皮尔洛的伯乐,他认为皮尔洛的另类踢法正是意大利足坛的稀缺品种,并委以重任。
E.皮尔洛的成功给当今依靠父辈财富不思进取的“富二代”一个很好的成功示例:追求梦想,不懈奋斗,就能靠自己的努力获得个人价值的认同。
如何理解“皮尔洛离开了豪门家族,却开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豪门”这句话?
文中说,皮尔洛“用另类的方式诠释着成功”,另类的方式有哪些?
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不会永远是坦途。当我们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时,你是选择想向现实妥协还是坚持梦想?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非鱼
岛,的确是荒岛。
偶尔的闯入者看见过碗口粗的蛇吊在树上吐着长长的芯子,还有猛兽。
民厌恶那个城市的遮遮掩掩和诡谲莫测,心怀鬼胎的人们时刻算计着别人和被算计,他怀着去死的决心登上了荒岛。让蛇吞了,让兽食了,总比让人折磨得不死不活要好。
民来到岛上,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浅的小溪,歌唱的小鸟,奔跑的野兽,让他欣喜若狂。
三个月过后,民觉得有点儿寂寞了。他和鸟兽尽管相处和谐,可彼此语言不通,他太需要把内心的感受告诉一个能听明白的人。于是,他下岛,说通了一个女人跟他来到荒岛,两个人的日子有了诉说和倾听。
没持续多久,诉说和倾听变得重复、无聊,而且,两个人过日子怎么可以没有孩子呢?于是,他们生了一个孩子,健壮得像一头小豹子一样的儿子。
儿子一天天长大,在森林里跑来跑去,赤身裸体,奔跑的速度像风,爬树的敏捷像猴子。民的妻很担心,孩子要变成野人了,可怎么是好?他必须得到教化。
负责教化孩子的老师被请到岛上,他耐心地教给民的儿子礼仪、知识。民的儿子渐渐失去了奔跑的能力,变得温文尔雅。到了十八岁,民的儿子提出他该结婚了,他要享受爱情。
第五个出现在岛上的,是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她和民的儿子结了婚。她带来了她的父母和弟弟,民和他的妻与两位亲家一起吃饭,聊天儿,谈论他们的儿子和女儿。
矛盾是偶尔产生的,来自那位教师。他因为那位弟弟骂了他,便恶毒地制造了一起谎言。民和亲家大吵一架,谁也不理会谁,除了那位教师,又没有第二个中立的人来劝诫,他们整日不说话,彼此像仇人。
民觉得必须树立自己在岛上的威信。岛上的第九个公民来了,是一位公正的律师,他帮助民调解了和亲家的矛盾,并为民制定了岛上的公约。民作为岛主,拥有岛上的最高权力。监督公约执行的两名检察官来了,保证公约执行的三名士兵来了,这都是缺一不可的。
随着公约的执行,其中的漏洞越来越多,完善漏洞的同时,新的职业诞生了。民的儿子成了从城市向荒岛选拔输送人员的最佳人选,他的妻则做了他的秘书,帮助登记每天都有哪些新的职业诞生,需要多少人员来补充。
厨师、保姆、巫师、侦探、心理医生、经纪人、司机、工人、制造商、乞丐、银行家……几乎每隔两小时,就有一个新的职业诞生。民看着他手下的子民越来越多,大家天天早上向他朝拜,温顺地听他训导,实在太高兴、太满足了。
民的儿子垄断了整个岛域经济,成了岛上的经济巨头,他的钱多得无法计算,不知道怎么去花,只知道如何去挣到更多的钱。他的父亲是岛主,那么他理所当然要拥有岛上的全部资产,他不能容忍还有那么多人从他的手里领工资,他开设了妓院、赌场、美容院、服装店,他必须让那些人把领的钱再乖乖地送回来。
民每天站在岛的最高处——官邸的楼顶,看着岛上的变化,得意扬扬。这都是他的功劳啊,他是这座小岛的开拓者,是至高无上的王。
森林已经砍伐得差不多了,要造纸,要造各种各样的房子,到处需要木头,森林没了,民就命令大家种草。驱逐和猎杀,让鸟兽变得非常稀罕,民命令大家紧急建造动物园,把剩余的动物保护起来。
政变似乎在一夜之间突起,有人说民老了,要他让位,说他的儿子骄奢淫逸,横行霸道,让岛上的经济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
尽管政变被镇压下去了,可民变得焦虑不安,他不知道那些觊觎他的权力和他儿子金钱的人藏在哪里,他们什么时候会突然再次发起政变,甚至突然枪杀他们,或者绑架他的孙子。
民的焦虑越来越重,整日忧心忡忡,疑神疑鬼。岛上最权威的医生说,民患了抑郁症,他必须到一个清静的地方休养三个月,否则,他不会活过一年。
民听取了医生的劝告,他给儿子留了一封全权委托书,要他处理岛上的一切事务。
民乘坐一叶小舟,在一个清晨离开了岛,他的手下已经为他寻找到了另一座荒岛,他将一个人在那里静静地调养。
小舟渐行渐远的时候,民回头看了看曾经的荒岛,现在,那是一座多么美丽的现代化城市啊!
请简要分析小说第4段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主人公“民”在文本中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请结合这个过程谈谈“民”这个人物形象。
“民的焦虑越来越重,整日忧心忡忡,疑神疑鬼”,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民”焦虑的原因。
请分析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妙处。
请探究一下小说为何以“荒”为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莫高窟(节选)
  余秋雨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不够用,那干脆就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只记得开头看到的是青褐浑厚的色流。那应该是北魏的遗存。色泽浓厚沉着得如同立体,笔触奔放豪迈得如同剑戟。那个年代战事频繁,驰骋沙场的又多北方骠壮之士,强悍与苦难汇合,流泻到了石窟的洞壁。当工匠们正在这洞窟描绘的时候,南方的陶渊明,在破残的家园里喝着闷酒。陶渊明喝的不知是什么酒,这里流荡着的无疑是烈酒,没有什么芬芳的香味,只是一派力、一股劲,能让人疯了较易,拔剑而起。这里有点冷、有点野,甚至有点残忍。
色流开始畅快柔美了,那一定是到了隋文帝统一中国之后。衣服和图案都变得华丽,有了香气,有了暖意,有了笑声。这是自然的,隋炀帝正乐呵呵地坐在御船中南下,新竣工的运河碧波荡漾,通向扬州名贵的奇花。隋炀帝太凶狠,工匠们不会去追随他的笑声,但他们已经变得大气、精细,处处预示着,他们手下将会奔泻出一些更惊人的东西。
色流猛地一下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边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一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不管它画的是什么内容,一看就让你在心底惊呼,这才是人,这才是生命。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那些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
色流更趋精细,这应是五代。唐代的雄风余威未息,只是由炽热走向温煦,由狂放渐趋沉着。头顶的蓝天好像小了一点,野外的清风也不再鼓荡胸襟。
终于有点灰黯了,舞蹈者仰首看到变化了的天色,舞姿也开始变得拘谨。仍然不乏雅丽,仍然时见妙笔,但欢快的整体气氛,已难于找寻。洞窟外面,辛弃疾,陆游仍在握剑长歌,美妙的音色已显得孤单,苏东坡则以绝世天才,与陶渊明呼应。大宋的国土,被下坡的颓势,被理学的层云,被重重的僵持,遮得有点阴沉。
色流中很难找到红色了,那该是到了元代。
……
离开敦煌后,我又到别处旅行。 我到过另一个佛教艺术胜地,那里山清水秀,交通便利。思维机敏的讲解员把佛教故事与今天的新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讲了一门古怪的道德课程。听讲者会心微笑,时露愧色。我还到过一个山水胜处,奇峰竞秀,美不胜收。一个导游指着 几座略似人体的山峰,讲着一个个贞节故事,如画的山水立时成了一座座道德造型 。听讲者满怀兴趣,扑于船头,细细指认。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垒,挤走了美的踪影。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什么时候,哪一位大手笔的艺术家,能告诉我莫高窟的真正奥秘?日本井上靖 的《敦煌》显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应该有中国的赫尔曼·黑塞,写一部《纳尔齐斯与歌德蒙》,把宗教艺术的产生,刻划得如此激动人心,富有现代精神。不管怎么说,这块土地上应该重新会聚那场人马喧腾、载歌载舞的游行。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第一段中“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句中,“标本”是指什么?“一千年的生命”又是指什么?
纵观全文,(1)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几个朝代的壁画,分别用了怎样的色流概括各朝代壁画的特点,请选其中三个朝代作答。(2)根据第四段的内容,概括出唐代洞窟艺术创作的三个特点。
阅读最后一段,(1)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心目中莫高窟的与众不同之处。(2)作者在文章最后表达了怎样的心愿与期望?
答:(1)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可以当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小说、戏剧、杂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大都在小说和戏剧中可能只是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他们里面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探求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的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木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团锦簇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没有见到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就像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   
学文学的人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对胃口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文学趣味方面也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文学作品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纯正的文学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作品的佳妙,就不能正确地欣赏任何作品的佳妙。   
趣味是对生命的彻悟和留恋。生命时时刻刻都在进展和创造,趣味也是如此。纯正的文学趣味必有创造性,必时时刻刻开发新境界。如果让你的趣味囿在一个狭小的圈套里,它无机会可创造开发,怎能不随之僵死腐化?从前私塾冬烘学究如井底之蛙,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八股文、试帖诗。他们对于这些乌烟瘴气何尝不津津有味?然而,这算是文学的趣味么?
(节选自《话说文学趣味》)
根据原文,下列对“纯正的文学趣味”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所有小说、戏剧、杂文都能够当一首诗看。   
B.对诗有浓厚的兴趣,能欣赏到其他种类的作品的佳妙处。   
C.有广博的趣味,能够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作品的佳妙处。   
D.有创造性,时时刻刻都能够开发创造新的文学趣味。

下列对“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比别类的文学作品更加谨严、纯粹、精微。   
B.爱好诗的人,在小说和戏剧中不仅仅看到故事。   
C.一个人喜欢诗就可以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D.诗是纯正的文学趣味的必要的构成元素。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流的小说家反而很难写出福尔摩斯探案这样的故事。   
B.一个人不喜欢诗,在小说和戏剧中就只能见到故事。   
C.第一流小说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并不仅在故事。   
D.从前私塾冬烘学究都深研八股文、试帖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①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②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③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对“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和“各自走散为是”中两个“是”理解正确的是()

A.两个“是”不一样,前者起强调作用,后者是“正确”的意思。
B.两个“是”不一样,前者表示应承或同意,后者表示跟“非”相对的意思。
C.两个“是”不一样,前者表示存在的意思,后者却表示一个判断。
D.两个“是”不一样,前者含有“凡是”的意思,后者表示“适合”的意思。

下列各项内容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宅子—拿来—文化遗产 B.姨太太—遣散—供剥削阶级享乐的腐朽的东西
C.鸦片—毁掉—文化糟粕 D.烟灯烟枪—送博物馆—有害但可作反面教材的事物

对“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鱼翅是贵重食品,来之不易,用来宴大宾未免可惜。
B.用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宴大宾,过于招摇,会造成不良影响。
C.不要让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成为少数人摆阔气、装门面的东西。
D.穷青年用鱼翅宴大宾,花费太大,损失太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山间小路
龙应台
海德堡古城临河,河对岸山坡上有条羊肠小径,蜿蜒数里,覆着野花或莓果,看季节变化。小路无人不知,因为历代哲学家,歌德,亚斯培斯,黑格尔,韦伯,海德格尔……都曾经在路上徘徊。从"哲学家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城的石墙红瓦和渐行渐渺的河景。
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山中小径。在那条小径上,朱熹,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范围,叫岳麓书院。
9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影子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前行者踽踽背影。也是9月,不到40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都不看,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 会面。他要和张 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两人渡湘江来回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记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800年前的中国。
可是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的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朝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郁悒以终。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又哪里想象得到,再过30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于是"逆党"变成大师。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
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赫曦台上有个6岁大的女孩拿着毛笔,蘸清水在地面练字。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斋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琅琅,时而断垣残壁,鬼影憧憧。决定它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百轩泉,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
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细读书院史,就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
譬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今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
譬如书院在1131年毁于战火,湖南安抚使刘珙"葺学校,访儒雅",重建岳麓书院。刘珙是什么人呢?身为礼官,秦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不论是对秦桧的不从或者是在废墟中兴学,刘珙对抗的都是政治霸权对文明的压迫。书院历史的构成,就是这两种势力不断的彼此抗衡与妥协的消长过程。
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开头一段写海德堡"哲学家小径"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在文提到的“和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是指什么?
对于岳麓书院的兴衰,作者是怎样看的?
最后一段写道:"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