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
辛仲甫,字之翰,汾州孝义人。仲甫少好学,及长,能吏事,伟姿仪,器局沉厚。周广顺中,郭崇掌亲军,署仲甫掌书记。显德初,出镇澶渊,仍署旧职。崇所亲吏为厢虞候,部民有被劫者,诉阴识贼魁,即捕盗吏也,官不敢诘。仲甫请自捕逮,鞫之,吏故稽其狱。仲甫曰“民被寇害而使自诬服,蠹政甚矣,焉用僚佐为?”请易吏以雪冤愤。崇悟,移鞫之,乃得实状。
太祖受命,以崇为监军。陈思诲密奏崇有奸状,上怒且疑,遣中使驰往验之。未至,崇忧懑失据,谓宾佐日“苟主人不察,为之奈何?”皆愕相视。仲甫曰“皇帝膺运,公首效节,军民处置,率循常度,且何以加辞?第远侦使者,率僚属尽郊迎礼,听彼伺察,久当自辨矣。”崇如其言。使者至,视崇无他意,还奏,上大喜,归罪于思诲。
乾德五年,入拜右补阙,出知光州。州有横河与城直,会霖潦暴疾,水溢溃庐舍。仲甫集船数百艘,军资民储,皆赖以济。六年,移知彭州。州卒诱营兵及诸屯戍,谋以长春节宴集日为乱。属春初,仲甫出城巡视,见壕中草深,意可藏伏,命烧薙之。凶党疑谋泄,有自首者。禽百余人,尽斩之。先是州少种树,暑无所休。仲甫课民栽柳荫行路,郡人德之,名为“补阙柳”。
太平兴国初,迁起居舍人,奉使契丹。辽主问:“党进①何如人?如进之比有几?”仲甫曰:“国家名将辈出,如进鹰犬材耳,何足道哉!”辽主欲留之,仲甫曰:“信以成命,义不可留,有死而已。”辽主竟不能屈。使还,以刑部郎中知成都府。既至,奏免岁输铜钱,罢榷酤,政尚宽简,蜀人安之。八年,加右谏议大夫。时彭州盗贼连结为害,诏捕未获。仲甫诱令自缚诣吏者凡百余人,余因散去。
淳化二年,出知陈州。代归,会蜀有寇,以仲甫素著恩信,将令舆疾招抚,以疾未行。咸平三年卒,年七十四。
(节选自《宋史·卷二六六》)
注:①党进(927年~977年)北宋初年军事将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军资民储,皆赖以济济:渡河 |
B.吏故稽其狱稽:拖延 |
C.既至,奏免岁输铜钱输:缴纳 |
D.党进何如人?如进之比有几?比:比较 |
以下各组句子中,最能表现辛仲甫“能吏事”的一项是 ( )
①仲甫诱令自缚诣吏者凡百余人
②请易吏以雪冤愤
③仲甫集船数百艘,军资民储,皆赖以济
④以仲甫素著恩信,将令舆疾招抚
⑤使者至,视崇无他意,还奏,上大喜
⑥既至,奏免岁输铜钱,罢榷酤
A.①②④ | B.③④⑤ | C.①③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辛仲甫一生为官,尽心朝廷。淳化二年,朝廷有意让辛仲甫抱病前往蜀中招抚乱寇,可惜辛仲甫病情严重未能前往。咸平三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
B.辛仲甫任职期间,治理有方。出任光州知府,妥善应对洪水灾害,使百姓渡过难关。任彭州知府时,春初将州内差役与驻军士兵的叛逆之举扼杀在筹划之中。 |
C.辛仲甫遇事沉着极有主见。宋太祖登基后,陈思诲举报监军郭崇有不轨之为,太祖派遣陈思诲前往调查核实。在郭崇困惑烦闷之际,辛仲甫为其出谋解围。 |
D.辛仲甫少年好学、仪表堂堂,长于吏事、见识深远。在后周广顺年中,跟随郭崇做军中书记。后郭崇外出镇守澶渊,辛仲甫仍旧担任此职。 |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思诲密奏崇有奸状,上怒且疑,遣中使驰往验之。
(2)辽主竟不能屈。使还,以刑部郎中知成都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有如此者,国君不得而友,天子不得而臣。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国,必由如此人者也。故人主之欲大立功名者,不可不务求此人也。贤主劳于求人,而佚于治事。
齐有北郭骚者,结罘[1]罔,,捆蒲苇,织萉屦,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2]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3]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其友因奉以托。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
齐君闻之,大骇,乘驲[4]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白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1]罘(fú),捕兽的网。 [2]笥(sì),一种容器。
[3]复者,负责通报的人。 [4]驲(rì),一种车。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之国郊 及:到 |
B.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 遗:赠送 |
C.夫子将焉适 适:到,往 |
D.养及亲者,身伉其难伉:承当 |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于利不苟取![]() |
B.①闻北郭子之以死白己也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C.①婴之亡岂不宜哉 ②报养刘之日短也 |
D.①其友因奉以托②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A.“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反映了晏子救助危难、尊重贤士的胸怀。![]() |
B.北郭骚“辞金受粟”表现了他孝顺母亲但绝不贪心的品格,在晏子出奔来辞时“沐浴而出”,又体现了他对恩人的敬重。 |
C.北郭骚决心“以身死白之”的原因是晏子曾帮助自己奉养母亲,而且还是国之栋梁,他的出亡会使齐国遭受侵犯。 | |
D.晏子两次感叹“不知士”,都反映了对不了解北郭骚之义的愧疚。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
②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
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
(1)夙遭闵凶()(2)则刘病日笃()
(3)而后乃今将图南 ()(4)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5)时矫首而遐观 ()(6)披绣闼,俯雕甍 ()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共13分)
陈王曹植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②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③之甥也。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选自陈寿《三国志·陈思王植》)
注释: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路。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故名。
③袁氏:指袁绍、袁术。对“文帝御之以术”和“并为之说”两句中的“之”字所指代的对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都指曹植 | B.都指文帝 | C.曹植、文帝 | D.文帝、曹植 |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诵读诗论②言出为论 ③植既以才见异④太祖既虑终始之变
A.两个“论”字相同,两个“既”字也相同 |
B.两个“论”字相同,两个“既”字不同 |
C.两个“论”字不同,两个“既”字也不同 |
D.两个“论”字不同,两个“既”字相同 |
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曹植以丁仪、杨修等为羽翼,使曹操心有疑虑。 |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并刻意修饰自己。 |
C.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酒醉而不能受援救曹仁之命。 |
翻译:(4分)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论语》中下列三则语录,然后回答问题。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1
(2)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7.5)
(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这两个倒装句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答:孔子评价子路“野哉,由也!”,理由是什么?请结合以上摘录的语录分条简要阐述。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三梦记白行简
人之梦,异于常者有之:或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者,或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或两相通梦者。
天后时,刘幽求为朝邑丞。常奉使,夜归。未及家十余里,适有佛堂院,路出其侧。闻寺中歌笑欢洽,寺垣短缺,尽得睹其中。刘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馔,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刘初愕然,不测其故。久之,且思其不当至此,复不能舍之,又熟视容止言笑无异。将就察之,寺门闭,不得入。刘掷瓦击之,中其罍洗,破迸走散,因忽不见。刘逾垣直入,与从者同视,殿庑皆无人,寺扃如故。刘讶益甚,遂驰归。比至其家,妻方寝。闻刘至,乃叙寒暄讫。妻笑曰:“向梦中与数十人游一寺,皆不相识,会食于殿庭。有人自外以瓦砾投之,杯盘狼藉,因而遂觉。”刘亦具陈其见。盖所谓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也。
元和四年,河南元微之为监察御史,奉使剑外。去逾旬,予与仲兄乐天、陇西李杓直同游曲江。诣慈恩佛舍,遍历僧院,淹留移时。日已晚,同诣杓直修行里(注①)第,命酒对酬,甚欢畅。兄停杯久之,曰:“微之当达梁矣。”命题一篇于屋壁。其词曰:
春来无计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实二十一日也。十许日,会梁州使适至,获微之书一函,后寄《纪梦诗》一篇,其词曰:
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入慈恩院里游。
属吏唤人排马去,觉来身在古梁州。
日月与游寺题诗日月率同,盖所谓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矣。
贞元中扶风窦质与京兆韦旬同自毫入秦,宿潼关逆旅。窦梦至华岳祠,见一女巫,黑而长。青裙素襦,迎路拜揖,请为之祝神。窦不获已,遂听之。问其姓,自称赵氏。及觉,具告于韦。明日,至祠下,有巫迎客,容质妆服,皆所梦也。顾谓韦曰:“梦有征也。”乃命从者视囊中,得钱二镮与之。巫抚掌大笑,谓同辈曰:“如所梦矣!”韦惊问之,对曰:“昨梦二人从东来,一髯而短者祝醑(注②),获钱二镮焉。及旦,乃遍述于同辈。今则验矣。”窦因问巫之姓氏。同辈曰:“赵氏。”自始及末,若合符契。盖所谓两相通梦者矣。
行简曰:《春秋》及子史言梦者多,然未有载此三梦者也。世人之梦亦众矣,亦未有此三梦。岂偶然也,抑亦必前定也?予不能知。今备记其事,以存录焉。
注解①修行里:里坊名。②祝醑:祭祀、祷告神灵。醑,酒。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诣杓直修行里第封建社会官僚贵族的大宅子 | B.常奉使经常 |
C.觉来身在古梁州睡醒 | D.梦有征征兆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奇叙述了三个彼此相关联的梦境,这三个梦都取材于生活细事,主题的基本取向是生活情趣而非思想、人生等重大主题。 |
B.作品独特之处在于虚与实结合、夸张与想象结合。作者把梦幻世界和现实世界交融在一起,运用夸张和想象,使得故事既扑朔迷离,又如在眼前。 |
C.作者的叙述很高明,笔墨在叙述中有避有让、相互补充。例如窦质梦中看到巫者的装束及言行,但窦质本人的容貌及言行却被置于巫者的梦验及对梦境的追述中。 |
D.文中引用的两首诗是出自作者的长兄白居易与朋友元稹彼此往来的书信。白居易猜到元稹抵达梁州,元稹梦见白居易游历佛院。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或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者,或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或两相通梦者。
(2)岂偶然也,抑亦必前定也?予不能知。 用“/”给下列一段话断句。
司 马 牛 忧 曰 人 皆 有 兄 弟 我 独 亡 子 夏 曰 商 闻之 矣 死 生 有 命 富 贵 在 天 君 子 敬 而 无 失 与人 恭 而 有 礼 四 海 之 内 皆 兄 弟 也 君 子 何 患 乎 无 兄 弟 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