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丞相大臣见皇帝时,皇帝让坐着面谈,还时常赐茶。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到明清,大臣连站着都不行,必须跪着。这种情况从本质上说明了
|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 B.丞相和皇帝的关系日渐疏远 |
| C.满族和汉族风俗有很大区别 | D.皇帝刁难大臣,以便控制 |
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
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
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
|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
《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
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
及其家庭。”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 A.改变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
| 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
|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
| D.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
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
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 A.井田制得以恢复 |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
|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
战国时,荀子游访秦国后,在《强国篇》中谈到:秦民风淳朴,官吏忠于职守,
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办事效率高, “故四世(自秦孝公起的四位国君)有胜,非幸也,
数也”。荀子的观点可以说明:
| A.秦国的四位国君很有作为,秦的强盛是必然的 |
| B.秦国军事上的胜利是偶然因素所致 |
| C.由于秦国统治政策得当,其强盛成为形势发展的必然 |
| D.封建经济发展是秦国强盛的根本原因 |
“无置锥之地”战国时期已经成为一句成语,在《荀子》等书中屡次出现,对此
理解错误的是:
| A.反映了农民失掉土地的社会现象 |
| B.主要原因在于新兴地主的土地兼并 |
| C.与土地私有权的确立直接相关 |
| D.政府通过禁止民间买卖土地来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