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太平天国的“无处不均匀”和康有为的《大同书》,至建国后的人民公社、“大锅饭”,都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平均”的文化基因。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阶级社会,极端贫困的人们企盼平均分享财富,企盼有尊严的生活,这种思想对摧毁和瓦解封建制度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今天对我们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仍有启示和警示意义。
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种传统文化。
中国某公司在发展中着眼于全球市场,长期坚持不少于销售收入的15%投入科技研发,目前该公司是世界上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之一。另外该公司在发展中秉承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注重产品的质量,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该公司成功经营的启示。
近年来,信息产业逐步成为我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信息产品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的出现及更新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信息服务业如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医疗IT等行业的崛起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购物、学习、看病甚至可以做到足不出户。有人说21世纪将是信息时代。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的?
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阅读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90年代,手机被看做奢侈品,价格昂贵。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手机需求逐年增加,投资商、制造商、销售商蜂拥而上,手机生产技术越来越成熟,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手机不再被看做奢侈品,手机价格大幅下滑。
(1)请你运用“影响价格的因素”的相关知识,分析手机价格下降的原因。
材料二:手机更新速度日新月异,4G手机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青睐。尤其是一些价格昂贵的品牌机受到学生的追捧,而每代机型有80%功能相同。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淘汰数千万部废旧手机及其附件,手机及附件等电子垃圾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阅读材料,请分析学生在购买和使用手机过程中应坚持的消费原则。
“90后”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他们追随时尚、追求个性,标榜“我喜欢”,崇尚“我有我风格”。他们追求和享受品牌,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讲究排场。他们敢于“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1)分析材料体现了哪些消费心理?
(2)谈谈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要践行哪些原则?
在我国大城市中,居民的交通工具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上世纪80年代,绝大部分人骑自行车;90年代“打的”逐渐代替了自行车;进入21世纪,个人买车逐渐升温。人们普遍认为,随着汽车关税和其他相关费用的降低,中国私人轿车拥有量将迅速上升。
居民交通工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