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改革是动力,停不得;发展是目的,慢不得;稳定是前提,“冒”不得。今天,改革发展稳定彼此交融的态势日益明显,相互作用的趋向更加突出,必须在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全面改革顺利进发。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
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②对每一种既成形式的理解应坚持暂时性和永恒性相结合
③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德国鲁尔区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改造促进产业转型获得成功,将污染严重的工业区变成了一个旅游型城市,该地将废弃的矿井和炼钢厂改造成博物馆,将废弃的煤渣山改造成室内滑雪场,利用废弃的煤气罐、矿井等开发出了别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路线。这种成功改造的哲学依据在
①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有效改造世界的前提和基础
②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人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③ 人们观念创新为事物价值转换提供了根本途径
④ 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自身属性的多样性
A.①② | B.②④ | C.③④ | D.①④ |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党的十八大提出:确保到二O二O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为自己确立不同的目标说明
A.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
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客观性 |
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观性 |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如果我们的 GDP 无法让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那 GDP 增速再高,也是‘自拉自唱’,并不利于发展,也不利于稳定。”从哲学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
A.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
B.发挥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
C.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意愿为一切工作的唯一目的 |
D.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 |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说明“十二五”时期我国
A.社会的基本矛盾己经发生了变化 |
B.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
C.通过改革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解决 |
D.改革的目的是社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
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这表明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
B.社会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
C.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变化而变化 |
D.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