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欧洲向一种主张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结合起来、实现比较稳定的人口水平状态的人口模式转变,人口出生率有所降低。此时的儿童被看作是情感满足和父母责任的源泉,而不是家庭经济中的贡献者。究其根本原因是
A.欧洲人权制度的完善 |
B.欧洲工业革命的开展 |
C.欧洲殖民扩张的进行 |
D.欧洲物质生活的改善 |
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伐邽、冀戎,初县之,十一年, 初县杜、 郑”,这表明
A.西周分封制已瓦解 | B.春秋时期已开始设县 |
C.战国诸雄兼并战争频繁 | D.秦朝开始推行郡县制 |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这一观点属于
A.道家思想 | B.儒家思想 | C.法家思想 | D.墨家思想 |
“总之(画家关注的)不是建筑物本身,而是光线所演绎出的“悲喜剧”……“画出了生命在光线变幻的时时刻刻所呈现出的永恒美”。与上述评价最符合的绘画风格是
A.浪漫主义 | B.现实主义 | C.印象画派 | D.现代主义 |
20世纪30年代中期,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工业化取得辉煌成就 | B.新经济政策实施 |
C.农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 | D.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
以下统计数据最能体现美国罗斯福新政特点的是
A.1935年农民的现金总收入从1933年的40亿增加到70亿美元 |
B.1932年美国出现了约200万人的流浪大军,次年失业人数将近1700万 |
C.1933年建造了20座大型水坝,开凿了652英里长的水道 |
D.到1938年美国建立了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