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航天事业先行者赵九章
高睿
1907年10月15日,在古城河南开封一户原籍浙江湖州的中医世家,一个男婴呱呱诞生了,他就是赵九章。幼年的赵九辛,在私塾中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勉励自己发奋读书,立志长大以后要成为国家的栋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以后,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对赵九章的思想影响很大,少年赵九章不仅因此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并且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思想。他放弃了学习文学的初衷而改学科学,以“科学救国”的远大抱负为己任。
1925年,他考进了浙江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系。在这里,赵九章与一些进步同学走到一起,并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这对赵九章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那以后,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爱国的民主学生运动中去。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赵九章不幸被捕入狱。所幸赵九章的姨夫戴季陶在国民党政府中位高权重,由他出面疏通关系,终于将已经奄奄一息的赵九章从狱中保释了出来。
赵九章虽然出狱了,但大革命失败后,进步势力遭到严重挫折,革命形势十分严峻。有戴季陶这么一个有权有势的亲戚做靠山,而且本身还曾做过戴季陶的机要秘书,以这样的资历,赵九章若要走上仕途,前程自然不可限量。但他却看不惯国民党官场的腐败,不愿同流合污,时常与戴季陶发生矛盾。1930年,他毅然北上,考进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5年7月,赵九章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研习动力气象学、高空气象学和海洋学等课程。1937年,他在《现代气象学之研究与气象预报》这篇论文中,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把数学、物理引进气象学领域的想法。同年,他在整理大西洋高空探测资料的基础上,用求解数学、物理方程的方法,定量地讨论了从热带高压到赤道途中信风主流中得到的水汽和热量的多少问题,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这是他按自己的思路把数学、物理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引进到气象科学中来的首次尝试。该文发表后,立刻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的重视,他也因此受到国际专家的瞩目。
1938年,赵九章以中国人特有的勤劳与智慧,仅用三年时间就获得了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那时正值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大半个中国都成了抗战区,当时,凭赵九章的社会关系和自身条件,他若要继续留在国外,完全不在话下。可赵九章念念不忘的是用自己的学业报效祖国,因此毅然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
1945年,赵九章针对30年代末40年代初由著名气象学家C.G.Rossby等首先创立的大气长波理论的不足,率先以大气长波的临界波长理论,提出了行星波斜压不稳定概念,成为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
1946年,赵九章正式担任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职务。新中国临近成立前夕,不甘心失败的国民党当局威逼利诱,要赵九章将气象研究所迁到台湾,但赵九章决不屈服,他顶住国民党当局的胁迫,团结全所同仁,坚持不撤离大陆。
身为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的赵九章,洞察到世界大国争夺外层空间的新动向,并敏锐地意识到,新兴的空间物理研究将在国际上兴起,新中国应该抓住这次机遇。1957年春,赵九章向国家提出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可能性和提交技术实现途径的分析报告,成为我国提出研制人造卫星的第一人。针对当时国际上对中国技术封锁的现实,他在报告中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因此,在开展中国人造地球卫星事业中,赵九章始终都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在中国自己的科技和工业基础上。1959年,当国际磁层物理和太阳风研究刚起步,他就在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创立了以空间物理研究为目的的磁暴组。他抓住当时空间物理的主题——辐射带、太阳风、日地关系等,带领他的研究集体,在短短的几年内便取得一批接近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撰写了中国第一本《高空物理学》专著,揭开了我国空间物理研究的第一页。60年代初期,在赵九章的领导下,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成功并发射了气象火箭,研制出箭头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统、电源及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等,还研制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这些踏实的工作,为以后成功发射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赵九章20世纪初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上过私塾,五四运动对他的思想影响很大,他放弃了学习文学的初衷而改学科学。
B.赵九章进了浙江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系,并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彻底改变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曾被捕入狱,后被保释出来。
C.赵九章考取了清华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研习气象学等课程,他的论文《现代气象学之研究与气象预报》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的重视。
D.赵九章仅用三年时间就获得了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勤劳与智慧,因为成就卓著,他被任命为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

E.赵九章在开展中国人造地球卫星事业中,始终都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在中国自己的科技和工业基础上,在该事业中做出重要贡献。
赵九章在气象学上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
为什么称赵九章为“中国航天事业先行者”?请简要分析。
作为一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学家,赵九章充满了人格魅力。请结合文章,就赵九章的人格魅力,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动人的遗忘
圣约翰先生是一位退休教师,62岁那年,他被原先的学校聘回去,主要做一些内务管理工作。
许多人对学校的做法有些疑虑:身强力壮的教师多得是,何必用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呢?但很快,人们的疑虑就打消了。圣约翰先生工作起来不比任何人差,他思维敏捷、口才极佳,书桌上总是有条不紊。经他保管的物品,打了标签,然后在记录本上做好标注。他常常提醒那些年轻人:“嗨,小伙子,上次借的书该还了。”他的记忆力也不错。
圣约翰先生每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喝水,然后从公文包拿出一个小瓶子,倒出一把药,送进嘴里,仰起脖,用水送下。以前的老同事,都熟知他的这一习惯。可现在大家发现,他走进办公室后,常常先喝口水,然后给妻子打电话:“露娜,我的药忘在家里了,请帮我送过来。”
半小时后,露娜出现在办公室。她的表情有些愤怒,很不友好地把药递给他。他倒是不在意,看着妻子的脸,呵呵笑着说:“谢谢”。露娜的面色有些蜡黄,头发也很干枯。看着他吃完药,露娜转身走了,也不跟其他同事打招呼。于是有人打趣他:“下次可别忘了带药哦。”
还有一次,圣约翰给露娜打电话时还阳光明媚,可刚放下电话不到10分钟,天空就乌云密布,片刻,“哗哗”下起雨来。圣约翰慌乱地看着窗外,不停地给家里打电话,却已无人接听。他慌忙打开壁柜取出一把伞,正要出门时,门却开了,露娜出现在办公室门口,浑身湿透。圣约翰像个做了错事的孩子一样,满脸羞愧地迎上去。露娜将药递给他的同时,几乎咆哮着说:“你这健忘鬼!”尽管露娜浑身湿透,但她仍像往常一样,看圣约翰把药吃下去之后才走。
露娜走后,圣约翰在窗前静静地站了很久。同事们都以为,他是在懊恼自己的健忘,心想下一次他一定不会再忘记带药。可是下一次,圣约翰先生依然我行我素。以至于大家慢慢都习惯了:上班后半小时,露娜出现在办公室。有人嘀咕,圣约翰真是老了。也有人说,露娜愤怒也是应该的,谁让他总是那么健忘。还有人说,圣约翰的健忘其实是露娜惯出来的毛病,她完全可以不来送药,因为他工作起来并不健忘嘛!
两年后,圣约翰先生辞职,那时候,他的健忘症似乎好了很多,露娜很少出现在办公室,偶尔出现,也不像两年前那样怒气冲冲,而是笑眯眯的,温和地跟大家打招呼。圣约翰先生拍着大家的肩膀,说着辞别的话,大家也嘱咐他:保重,别忘了按时吃药。他笑了,道出了“健忘”的原因。
原来,露娜在两年前患上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暴躁、易怒、自闭、厌世,甚至还自杀过两次。任凭他怎样精心照料、带她求医问药,都不见好转。无奈之下,他想出一个办法。他找到校长,要求校长给他一份工作,打扫卫生或者做门卫都可以。鉴于他以前的表现,校长就让他做了一份内务管理工作。这样,他可以每天在离家以外的地方吃药。他有先天性心脏病和高血压,年轻时发作过几回,幸好有露娜的用心照顾才有惊无险。这么多年了,虽然他的病未再犯过,可一直是露娜的心事。他通过忘记带药的方式,让露娜走出家门,走在阳光下,利用她的爱,重新唤起她的责任心和对生命的热情。如今,露娜已经康复,他该回家和她一起安享晚年了。
圣约翰先生的话让大家一愣,继而他们紧紧握住他的手,那是一双多么苍老的手啊!
如今,大家还常常看到,圣约翰先生和妻子一起在学校附近的小路上散步。那对相互搀扶、不离不弃的身影,多么像两片老到深秋的枫叶,周身都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运用了插叙方式,插叙的内容有:露娜深受严重的神经官能症的折磨;圣约翰上班时忘记带药重新唤起露娜的责任心和对生命的热爱等。
B.文中多次交代露娜来给圣约翰送药并看他吃完药才离开的情节,这样安排不够简练,影响主题的表达。
C.文中同事的“打趣”“嘀咕”“嘱咐”“一愣”等行为,说明同事和圣约翰一直存在着误会。
D.文中露娜从不跟同事打招呼到笑眯眯的,温和地跟大家打招呼,说明了露娜的病情已经好转,直至痊愈。

E.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为喻体的枫叶所散发“迷人的光泽”象征着圣约翰夫妇对爱情真谛的完美诠释。
(2)文章的开头,作者这样写到“他的记忆力也不错”,该句在行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3)请结合全文概括圣约翰这一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4)结合原文,概括标题中“最动人”和“遗忘”的深刻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将生命融入科学 为祖国无私奉献
吴阶平
王淦老①是伟大的科学家、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也是我们九三学社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他在核物理、粒子物理与受控核聚变等方面成果累累,功勋赫赫。1926年“三·一八”惨案那一天晚上,他的清华大学的老师叶企孙对他讲:"如果我们的国家有大唐帝国时代那般强盛,这个世界上谁敢欺侮我们?只有科学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这番语重心长的话成为他走科学救国道路的推动力。
三十年代中期,他在德国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四十年代初,他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美国科学家根据这个方案在世界上第一次确切地证明了中微子的存在。王淦老在这个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里程碑上的贡献,得到了国际公认。五十年代末期,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使理论上关于任何粒子都存在其反粒子的预言得到进一步的证明,把人类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一大步,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1961年,年过半百的王淦老从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归国。他以“我愿以身许国”的赤胆忠心,接受了参与领导研制战略核武器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苦战在戈壁荒原,与外界隔绝17年。那时王淦老和同仁们的工作场所就是一个碉堡、十几顶帐篷。他不顾年事已高,患有高血压,在风沙弥漫中争分夺秒,尽可能多地积累实测数据,没有一天不是泥人、沙人。从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到1967年6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无不凝聚着王淦老的心血,无不和他的科研工作紧密相连。
六十年代中,王淦老和苏联巴索夫院士同时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成为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也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预研工作走在了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
在耄耋之年,王淦老仍以惊人的毅力,清晰的头脑,敏锐的目光,注视着世界科技前沿的发展,关心着祖国的科技决策。他就我国科技发展情况和问题提出过一系列重要建议,均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并先后被采纳实施。1986年3月,针对美国提出的“战略防御”和西欧的“尤里卡”计划,王淦老与其他三位科学家一起提出了“以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发展的进程”这一对我国高技术的发展有深远意义的建议,在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和积极支持下,国务院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著名的“863”计划,为我国高技术发展开拓了新的局面。
面对我国经济大发展,能短缺的情况,王淦老又率先提出和平利用核能、建议加快核电站建设,并为此奔走宣讲,以增强人们对核能的开发与利用的认识。
王淦老不仅是杰出的核物理学家,同时还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他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人才。关心爱护中、青年科研人员,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他的不少学生已成为国际上著名的专家、学者。王淦老对生命充满热爱,他曾感慨地写道:“依我看,时间就是生命,我们上了年纪的人对此深有感觉。中年同志更要珍惜时间,要个拼命工作,把科研搞上去。”他过生日,学生们前祝贺,他说:“对我说,最好的祝贺就是你们快拿出成果!”
王淦老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历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参议委员会主任、名誉主席,是大家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老前辈。
(选自1999年2月22日《人民政协报》)
【注】①王淦老是对王淦昌的尊称。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四十年代初,他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王淦昌在这个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里程碑上的贡献,得到了国际公认。
B.1961年,年过半百的王淦老从苏联巴索夫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归国。他以“我愿以身许国”的赤胆忠心,接受了参与领导研制战略核武器的任务。
C.六十年代中,王淦老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成为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也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预研工作走在了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
D.耄耋之年的王淦昌仍以惊人的毅力,清晰的头脑,敏锐的目光,注视着世界科技前沿的发展,关心着祖国的科技决策。正是由于他的参与,促成了“863”计划的制定。

E.王淦老不仅是杰出的核物理学家,同时还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他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人才,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
(2)王淦昌在核物理、粒子物理与受控核聚变等方面成果累累,功勋赫赫。文章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3)文章第三自然段详尽描写了王淦昌的工作状况,这对写王淦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在三十年代,王淦昌获得博士学位后决定回国,当时有人劝他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你是科学家,中国没有你从事科学研究的条件。”王淦昌回答说:“我是学科学的,但我首先是中国人。现在,我的祖国正在遭受苦难,我要回到祖国去为她服务。”请结合文章,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王淦昌这一行为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香 伯
(1)香伯住在一幢很旧的老屋里。屋子坐落于一条很瘦的老街上。这间祖传的屋子,砖瓦破落,屋内屋外的墙壁,全都被“岁月的火把”熏得灰黑灰黑的,尽管“其貌不扬”,可是,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慕名而;老屋虽老可一点也不寂寞哪!
(2)到老屋的人,只有一个目的:买饼。
(3)香伯做的香饼,单是饼皮,便足以令人拍案叫绝:他们一层叠一层,脆而不碎,烤成很淡很淡的褐色,最上的那一层,还调皮的粘着几颗好似在跳舞的芝麻。充作饼馅的麦芽糖,软软甜甜且不说,最不可思议的是它不腻、不滞、不黏牙。
(4)香伯的一生,好像是为了做香饼而活的。 他姓什么,没人探问;他名唤什么人,没人关心;只是人人都喜欢他卖的香饼,所以,“顺理成因”地唤他作“香伯”。
(5)八岁那年,我随同父亲举家南迁,到新加坡落叶生根。香伯,就像是现实生活里的许许多多小人物一般,慢慢地从我生活的画面淡出,淡出了。长大以后,姻缘那一条美丽的线却把我和故乡人紧紧地系在一起。婆家在怡保,自此以后回返怡保省亲,便成了常年事务。
(6)有一回,一名姻亲送了一包香饼到婆家给我,说:“你尝尝,特地定的。那老头,生意真好,脾气可大呢,一面做饼,一面骂人!”
(7)我拿起了一个香饼,无意识地看。半圆形的香饼,呈淡淡的褐色,薄薄脆脆的饼皮,层层相叠;咬一大口,那薄若寒蝉的饼皮,依然一层一层若即若离地叠在一块;饼内的麦芽糖,不腻不滞不黏牙……
(8)我那份意愿,死亡了的记忆,立刻“霍”的一声复活了。
(9)“做饼的人可是香伯?” 对方一点头,我立刻便央她带我去看。
(10)香伯早已不在菜市摆卖香饼了,他成日成夜的窝在老屋里烤饼。烤好的饼放在铁皮饼干桶内,每桶10斤。凡是上门买饼的,必须拨电预定,香伯屋里放了一块大大的黑板,黑板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订购者的姓名和订购的数量,凡是不曾预先订购而冒冒然地摸上门去的,香伯一概不应酬。除此以外也将饼批发给附近的杂货店,不过呢,他有个凡人皆知的怪脾气:向他领货的人必须将领回的香饼,在同一天内卖完,借此以确保香饼的新鲜度。
(11)有时,他心血潮还会“微服出游”,查看别人有没有把他的饼卖完,倘若卖不完,下回去领货时,他便会让你领教领教他那好像石头一般又冷又硬的臭脾气。有人劝他把这种家庭式的香饼制作业“机械化、企业化”,他一口回绝。理由是:“机械死板板、硬邦邦,做出的饼干一个个好像穿上制服的木乃伊,连味道都带着机器那一股冰冷生硬的味儿!”
(12)有人见他孑然一身,劝他寻个伴。他倒是听了,一寻便是两个,不过呢,寻的不是老婆,而是徒弟。他收了两个年幼失学的小少年做徒弟,三个人“生死与共”地窝在老屋里做饼。可叹的是:小徒弟学得了三分功夫便以为自己是无可匹敌的“香饼大王”了。居然另起炉灶,自设分号。那些识货的人,不肯随意“屈就”,依然回返老屋找香伯。然而,许多没有尝过香伯“原装货”的,却傻傻的把“鱼目”当“珍珠”。两个小徒弟违背道义的做法大大地伤了香伯的心,原本孤僻沉默的他,变得更加古怪寡言了。他誓言此生不再收徒,所以,在暮年的岁月里,一个人留在老屋里,苦苦拼搏。
(13)姻亲带我到老屋去,远远的,便闻到了烤饼的香味。屋里,打着赤膊的香伯,正把搅好的麦芽糖放入擀好的饼皮里,他的神情,是这样的专注、是这样的虔诚,好似他做的是惊世骇俗的艺术品、是举世无双的雕刻品。
(14)夕阳通过了色漆剥落的木窗斜斜的照了进,浸在金色余晖里的香伯,像是一枚熟透了的柿子。尽管这枚表皮起皱、黑斑丛生的柿子已不再新鲜,可是,那种于内心的敬业乐业,寻求完美的精神,却是这枚行将腐化的柿子在这所光线暗淡的老屋里,焕发着一种炫人的亮光…… (外国散文精品文库《人世的形态》)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6 自然段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香伯因生意好而脾气大的形象特征。
B.“他的神情是那样专注,那样虔诚,好像他做的是惊世骇俗的艺术品”照应了前文“香伯的一生,好像是为了做香饼而活的”。
C.本文选材上最大的特点是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通过刻画人物的言行、心理,以小见大,彰显个性。
D.买香伯德饼必须打电话预订,否则一概不应酬,这是香伯德经营策略,体现了香伯德精明。

E.本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作者以流畅的叙述、形象的描写,表达了对香伯敬业乐业精神的由衷赞美。
(2)请分析第1自然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本文刻画了香伯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 6分)
(4)有人劝香伯把他家庭式的香饼机械化、企业化,香伯该不该这样做?请结合全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两汉“《书》教”首在治政
翟文铖
《尚书》保存了中华民族原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历被视为帝王将相的政治教科书,因此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深远。同是一部《尚书》,不同历史时期接受的重点和阐释的方式相距甚远,因此钱宗武等著名学者近年倡导断代《尚书》学研究,但目前就成果而言,除清代外,其他朝代的断代《尚书》学仍是学界公认的薄弱环节。两汉《尚书》学在整个“《书》教”研究中具有特殊地位,因为它不仅处于《尚书》学传统的前时期,对当时的政治哲学、社会沿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整个汉文化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马士远毕十年之功,撰写一部近百万言的学术专著——《两汉〈尚书〉学研究》。
作为“五经”之一的《尚书》,经典化的过程就是其思想文化播撒社会的过程,也是“《书》教”传统逐步确立的过程。“《书》教”传统涉及社会文化的诸多层面,如何界定把握显然不是个简单问题。该书作者认为,“《书》教”主要蕴含着知识、观念和文献三大体系,三者的交互发展奠定了“《书》教”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具体地说,文献指由《尚书》衍生出的各类诠释文本;知识指《尚书》及《尚书》学诸多文献中的名物制度;观念指其中蕴含的各类重要文化观念,如《洪范》“五行”观念对于汉代人宇宙观和认识论之建构的影响,《禹贡》九州观念对汉代郡国行政区域之划分的影响,《吕刑》观念对汉代律例制定的影响,等等。这三个系统的划分不仅明确了“《书》教”包含的具体内容,而且从宏观角度厘清了研究思路和逻辑框架,可谓高屋建瓴。
《尚书》及“《书》教”文献广博,包罗万象,涉及政治、法律、地理、历法、军事、经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马著认为,《尚书》提出了“天之断命”“续命于天”“剿绝其命”“恭行天之罚”“改殷之命”的说法,已经体现出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这表明商人、周人已经开始认定国家得失系天命所赐,初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天命观。汉代“《书》教”承袭了这一观念,一些学者依此思维方式对朝代更迭的规律性等作出进一步阐释,把它推衍为政治权力合法性的依据,因此当时无论对于帝国的巩固,还是对于意识观念的整合,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尚书·洪范》已经提及五行观念,汉代《尚书》学者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一观念的文化生成功能,对此加以衍生和诠释,当时流行的“五德终始”说、“三统”说 (即“三正”说)无不深受“洪范五行”说的浸染,而这些理念对于当时凝聚意志、规范人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也许有人认为,本书的研究对象尚处两汉,时代久远,应该是象牙塔里的工作,与现实全无牵涉。这自然是一种误解,如果学术无补于现实,则本身就会丧失价值依托。《两汉〈尚书〉学研究》的研究对象虽然远在两汉,但学术观点却呼应着当代文化建设的宏伟策略。鉴古知今,洞悉汉代《尚书》学精义及其发展理路,传承它所体现的本固邦宁、协和万邦的和谐精神,领悟它灵活沉实的治政智慧,自然可以为当代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从而把继承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使命落到实处,真正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光明日报》2014年12月8日)
下列对《尚书》和“《书》教”的表述,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尚书》历被统治者当作治国安邦的政治教材,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普遍而深远的影响,因而也为中华民族保存了原初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
B.“《书》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点和方式差别很大,因此当代学者倡导推行断代《尚书》学研究,只是目前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学界的充分肯定。
C.《尚书》是“五经”之一,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涉及到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在向社会传播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尚书》的文化地位日益凸现。
D.“《书》教”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与《尚书》的尊为经典相生相伴的,目前学术界仍难以选择合适的角度正确界定把握“《书》教”传统。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两汉《尚书》学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哲学、社会沿革,而且客观促进了汉文化特色的形成,因此在整个“《书》教”研究中意义重大。
B.汉代一些学者依照《洪范》“五行”观念,建构汉代人的宇宙观和认识论,阐释朝代更迭的规律性,推衍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C.《尚书》蕴含的各类重要文化观念对汉代的社会文化生活已经产生了具体而明显的影响,比如划分行政区域、制定律例等。
D.当代学者和决策者可以借助《两汉〈尚书〉学研究》这一平台,掌握汉代《尚书》学精髓,领悟其灵活沉实的政治智慧,促进当代的政治社会文化建设。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马士远认为,知识、观念和文献共同构成了“《书》教”的三大体系,三者的交互发展奠定了“《书》教”传统文化的基本形态。
B.《两汉〈尚书〉学研究》高屋建瓴,卓有成效,不仅从学术上明确了“《书》教”的内容和形式,并且在现实中观照了当今的文化建设策略。
C.“五德终始”说、“三统”说都是汉从《洪范》五行观念演变得的,为古代凝聚意志、规范人心、整合意识、巩固帝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与其它《尚书》学研究成果相比,《两汉〈尚书〉学研究》更能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和位育”伦理观所内在涵具的“时中”“权变”原则,无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人际关系,还是我们个人的立身处世,都不啻是一种极好的价值抉择。它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儒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随着时间的运行而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人的行为也必须适应这发展变化。合乎这一规律的,则谓之“时中”。《中庸》云:“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就是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无忌惮”,则是不管事物与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单凭自己主观之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顾忌,如此也必难免陷入“过”与“不及”之错误两端。故《易·艮彖》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孔、孟都非常强调“时”的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如果离开这一规律,就无法掌握中和之道。如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孔子主张“使民以时”,孟子也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由于时代不同,故其“礼”也必须有所因革损益。这正如《易》所谓:“变通者,趋时也。”
“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时中”的思想。儒家认为,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在“执中”的前提下,做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权”。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只有“执中用权”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故淳于髡问孟子,当“嫂溺,援之以手”和“男女授受不亲”发生矛盾,将如何处理,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个例子生动地论证了“权”与“中”的关系,并强调了“权”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礼”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
可见,儒家“时中”“权变”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时中”“权变”来应对、解决日益繁多的突发事件,以协调、理顺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所以,对待儒家这一古老的传统伦理观,我们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诚然,儒家学说中的某些具体内容确已过时,但是作为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的“中和位育”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其本身所包含的“时中”“权变”等内容,决定了它并非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灵魂,决定了它本身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随时调整更新,从而适应时代的需求。若把“时中”的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误;若把既要有灵活性而又不违原则的“权变”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上,则有利于解放思想。至于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和利用先哲留下的这笔具有巨大潜力的精神财富,并不在于我们能指出其中的多少不足,而在于我们能否尽可能地汲取其中的营养。
下列各项中,对“中和位育”伦理观的内涵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和位育”中的“权变”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上,则有利于解放思想。
B.“中和位育”是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的。我们在对待这一古老的传统伦理观时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C.“中和位育”中的“时中”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误。
D.“中和位育”包含“时中”和“权变”两个伦理法则,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在我们正确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及立身处世中,“时中”“权变”原则都不只是一种极好的价值抉择。
B.孔、孟都认为一切事物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在农业生产方面,他们非常强调“时”的观念;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礼”也必须因时而有所因革损益。
C.“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是在告诉我们:君子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做事时就一定不会使自己陷入“过”或“不及”的错误之中。
D.孟子回答淳于髡的那段话,体现了儒家“执中用权”的思想,不能片面、静止、孤立地看问题,强调灵活应变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要学会变通。

下列各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事物在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做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权”。
B.儒家的“时中”“权变”两个原则是高度统一的,“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时中”思想,二者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紧密结合。
C.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这是不可取的。
D.因时代不同,只有对“礼”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执中用权”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