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选做一题)
(1)(祖父病危时陈姨太)责备觉慧道:“三少爷,你这样大,也该明白事理你爷爷病到这样,你还要惹他伤心!”她还记得昨晚上的那件事 。(《家》)
“昨晚上的那件事”指什么事?请简述相关情节。
(2)“当同样的一只小鞋重新找到/母亲就会伸出双臂将你拥抱”,这是书写在一张羊皮纸上的谶语。(《巴黎圣母院》)
这则谶语内容与谁有关?请简述相关情节。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章节,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这些不同回答可以体现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回答下题。
甲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论语·学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1)鲁迅说过:“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你认为孔子的“出色的治国的方法”有哪些?并加以简要分析。
乙
《论语》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是不是于丹所说的教我们快乐的书呢?于丹的这个说法,已经从根本上矮化了《论语》。《论语》大旨是研究人的问题,全书所讲皆围绕人的修为。修已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教人和济世。也就是说《论语》讲了修己、教人、济世三个问题,正合“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的本义。
(2)上面这段文字表达的观点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读下面的文段回答下面小题。
这尊挣断了铁链的大炮,突然变成了一头形容不出的怪兽。也就是说,一架机器变成了一只怪物。这件沉重的物体用它的滑轮走着,像一只弹子球似的滚来滚去,船身左右摇动的时候就侧下来,船身前后颠腾的时候就沉下去,滚过去,滚回来,停顿,仿佛沉思一阵,又继续滚动,像一只箭似的从船的一端射到另一端,旋转,闪避,脱逃,停顿,冲撞,击破,杀害,歼灭。这是一只撞城槌在任性地冲撞一垛墙。还得加上一句:这只撞城槌是铁制的,这垛墙却是木头的。这是物质获得了自由,也可以说这是永恒的奴隶找到了复仇的机会;一切仿佛是隐藏在我们所谓无生命的物体里的那种恶性突然爆发了出来;它那样子像是发了脾气,正在进行一种古怪的神秘的报复;再也没有比这种无生物的愤怒更无情的了。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了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老鼠的灵巧,斧子的坚硬,波浪的突然,闪电的迅速,坟墓的痴聋。它重一万磅,却像小孩儿的皮球似的跳弹起来。它旋转着的时候会突然转一个直角。怎么办?怎么解决呢?暴雨可以停止,台风会吹过去,断掉的桅可以换一根,一个漏洞可以堵上,火灾可以扑灭;可是对这只庞大的青铜兽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来制伏它呢?这是一段典型的场景描写,请说说这一场景描写对全文的作用。
浪漫主义在这一节文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分析。
简答题
(1)《阿Q正传》中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当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时,他对革命
的态度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请结合文中的情节简要解说。
答: ___▲ ____
(2)《红楼梦》中作者是怎样通过冷子兴、林黛玉、刘姥姥来介绍贾府的?
答: ___▲ ___
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②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注】颡:额头。下列对选段①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告子认为人性无善恶之分,人性的善恶是由环境条件决定的,不是先天就有的。 |
B.孟子以“水之就下”比喻人性本善:人性没有不善的,就如水没有不向下流的。 |
C.孟子先肯定了告子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告子的观点作了补充和发展。 |
D.选段中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观点与“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的观点一致 |
结合上面两个选段,谈谈孟子与孔子在主客观对人的作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看法。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