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有时会遇到这些现象:工作推进不顺时,有的干部会声称,“不是我 们没努力,都怪机制不健全”;促进发展出现失误时,有的人会辩解,“根源在于制度有漏洞”;改革需要强力推进时,有的则振振有词,“先得建立完善制度”。在这些人眼中,任何问题讨论到最后,都可以归结为制度问题。制度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
按照材料中这些人的逻辑,只要解决了“制度”问题,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运用哲学知识评析该观点。
2012年春天到2013年春天,我国先后发生地震、水灾、旱灾、雪灾、雾霾等一系列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这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于人们渴望没有,却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有人说:“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请运用有关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
某校高一年级10班以“发行人民币多好还是少好”为辩论主题展开了辩论。
甲方我国20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现在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资金不足,人民币是我国政府发行的法定货币,所以通过多发行人民币就可以顺利解决这一难题。
乙方人民币发行多了不好,容易引起通货膨胀,还是放射性人民币越少越好。
人民币的发行量应该以什么为限度?请评析甲、乙的观点。
不同特色的文化好似各种不同的美食,经过人们的调制,最终形成带有新的风味、新的特质的文化。因此,“只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就能实现文化创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市场经济崇尚多元经济、多元利益,容易产生追逐物质利益,弱化淡化人格精神需要的倾向。青少年应当在多元之中有主导,多样之中有主体,多变之中有主线,在利益多样化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
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的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而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请对这种观点予以评析。(7分)
材料一 2012年夏天,“去西湖边‘看海’”、“到武大操场游泳”、“到成都也能看海”等字眼,成为网民调侃的灰色幽默。2013年6月23日,暴雨中的北京再次登上了众多境外媒体的重要位置。BBC、《华尔街日报》等多家媒体均推出“水漫京城”的图集,在时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金磊看来,那场大雨后,“全世界都看了北京的笑话”。
材料二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换句话说,城市的地下世界是城市文明的另一面。城市“逢雨必涝”的背后,虽是极端天气作祟,但更多的是与城市开发建设中的防汛排涝跟不上以及盲目扩张不无关系。我国城市“逢雨必涝”这一循环往复的怪圈的背后,主要原因,首先是城市整体规划不够科学,没有长远科学的预期判断;其次,我国城市普遍存在排水系统建设滞后问题,城市在迅速地大规模发展,但却没有能够与之相适应的排水系统;再次,地下系统的建设看不到形象,对城市外观的改变没有贡献,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排水系统难盈利,缺投资。
据此有人认为,解决内涝问题,政府应该承担全部责任,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