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在唐诗中割麦》
在唐诗中割麦
刘怀远
火辣辣的阳光暴躁地炙烤着大地。高粱正在拔节,玉米还未吐穗儿,树上的布谷鸟却早已按耐不住了,“布谷、布谷——”不停地嘶喊着。村长老王在地里转了一圈,看到北坡上相隔不远的两块麦子地里翻滚着的金色波浪,心里便火烧火燎。这两块地每年的收种都比别家晚,并且还都是老王费心操持,一块是五保户高奶奶的,一块是残疾人老朱的。
⑵老王回到家,给在城里的女儿小菊打电话,让她周末回来帮这两户人家割麦。女儿不肯,说她们旅行社最近太忙了,忙得屁股都没坐过椅子。老王顿时火了:“抢收还要抢种,再忙你也要回来,不然爹就自己去收麦,累死也要去!”说完不给女儿再说话的机会,啪地挂断电话。
⑶一会儿,女儿打回电话:“爸,我星期天组织一些人回去割麦,但您要答应我个条件。”“只要你回来割麦,100个条件我都答应。”
⑷“那好,您准备50把镰刀,50顶新草帽。”
⑸“镰刀可以去借,可草帽要买呀!”“您买吧,到时候我给钱。”一顶草帽好几块钱呢……老王本想不答应,可想到成熟了的麦子,只有点头。
⑹突然,老王想到个问题:“这么多人,来了吃什么?”小菊呵呵一乐:“让娘多贴几锅玉米面饼子,再挑些野菜,洗干净,蘸大酱就行。”
⑺星期天,老王一早来北坡等候。八点过去了,人没来。九点过去了,人还没来。老王急起来,看看越来越热的太阳,往手心猛啐两口唾沫,抄起镰刀,咔咔地割起来。
⑻这时,一辆豪华大巴车卷着黄土由远而近,停在了坡边。老王直起腰看,车门打开,下来女儿小菊。一看女儿,老王鼻子快气歪了,这是来割麦的吗?一身西装套裙,扎着领结,手里还提着一个电喇叭。紧接着又下来一大帮城里的青年,有说有笑。小菊拿着电喇叭说道:“我们从小就学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但却没有真正接触过农活,今天大家就亲自体验,自由组合,分成两组,一块麦田算一组,咱们来个友谊割麦比赛!”
⑼“太好了!”青年们沸腾起来,摩拳擦掌,你追我赶地割起麦子来。小菊没有割,对着电喇叭说:“唐代诗人白居易有首著名的《观刈麦》,诗中说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⑽快到晌午,小菊对老王说:“爹,您回去安排一下,把中饭送来吧。”老王应着,赶紧回村。看老伴正贴饼子,自己就忙着去挑野菜,又想想来的这帮细皮嫩肉的孩子,就自作主张买来十斤五花肉炖了。
⑾饭送到地头,麦子已经割完,小菊正领着青年们拾麦穗呢。老王心里高兴,大喊:“开饭喽!”青年们呼啦一下围上来,把玉米饼子和野菜大酱吃了个精光,炖的五花肉却没人动一筷子,真是奇怪!
⑿小菊又拿起电喇叭说:“收完麦子的土地,接下来就会灌溉、耕种,种上玉米或大豆,三个多月后,又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⒀青年们雀跃起来,纷纷要求秋收时一定要再来。小菊笑道:“好,好!大家上车吧,每个人可以拿走一把麦穗,还可以带走头上的草帽,当作这次丰收一日游的纪念。”
⒁人们都上了车,小菊掏出一沓钱,递给爹。老王纳闷:“你发的工资?”“不,是他们给咱割麦的钱。”“啥?来给咱帮忙,倒还给咱钱?”“那天您打完电话我和经理请假,经理灵机一动,说就组织个‘体验丰收一日游’,既能帮你爹割麦子,还可以创收。我担心不会有人来,哪知广告一打出去,来交钱报名的人排成队。这钱经理让给您,已经扣去了我们旅行社的费用啦。”
⒂老王眼睛眯到了一起,说:“咱不收钱都可以,秋上给多多地拉几车人来吧,就不让在外面打工的回来收秋了。”小菊笑笑:“什么都靠个新鲜,到时候再看吧。”
⒃大巴车卷着黄土开走了。车开出很远,老王攥着钱的手还使劲挥舞,耳畔回响着女儿吟诵的好听的唐诗,和唐诗中沙沙的割麦声。
小说通过对老王的行为和心理刻画逐步推动情节的发展,阅读全文,请完成下列表格。

行为
心理

焦急
电话里,催女儿回家


高兴
地头上,看大家吃饭

送别时,有意外收获
期待

第⑴段划线处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这篇小说的人物语言丰富生动,请结合至少两处语言描写,对“老王”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分析。(不超过100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狮子雕塑
①狮子并非我国土生土长的,传说它是在东汉时期由安息国(今伊朗)传入我国的。狮子被视为狰狞之兽,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人们根据它的凶猛性格,设计出狮子雕塑,并赋予它以特殊的使命——护卫。所以,今天我们看到在古代陵墓和重要建筑物的大门两旁,甚至房梁、屋顶上,都有狮子雕塑,它们守护着主人并显示着主人的威势。
②从历史的发展来考察,不同时期的狮子雕刻具有不同的风格。
③唐代顺陵位于陕西咸阳城之北,其四方门口左右都有石雕的狮子作护卫。这些石狮造型夸张、体形高大,腿和爪都特别粗大壮实,脚爪扣地,仿佛入土三分,显得非常有力。这些石狮,立者作昂首行进状,蹲者呈张口挺胸势,整体形象使人望而生畏。
④北宋皇陵都统一建造在河南巩县,如今那里留下了大量墓前石像,其中石狮也不少。这些宋代石狮的造型,比起唐代的狮子,更具有写实性,大小更接近狮子原型。狮子的头及头上的卷毛都更接近真实,其四肢和狮身轮廓虽也用了夸张手法,但狮子的整体形象却不如唐代石狮那么威武有力了。
⑤明清时期,建筑中留存下来的狮子雕塑更多,在宫殿、园林、寺庙、王府里,不同造型的石狮子,铜狮子、铁狮子比比皆是。它们的形象更写实了,造型比过去复杂,细部刻画多,四肢有肌肉的起伏,头上有卷毛,身上戴着铃铛,却不注意狮子整体造型的气势,失去了狮子威武的神态。故宫宁寿殿门前的铜狮子,为了强调护门狮子的狞厉,将其腿部的肌肉表现得特别鼓凸,嘴张得很大,露出很尖的牙齿,但这样一来,狮子反而失掉了整体的雄威。
⑥狮子雕塑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它的风格特征和那个时代的特征相符合。唐代统一中国,进入了一个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上繁荣昌盛的时期。这个时期建筑风格上的特点是:规模宏大,气魄雄伟,突出建筑艺术上的大效果,壮丽而不纤巧。我们从唐代留下来的石狮子上也看到了这种风格。宋代建筑,从技术上看,比前代更趋成熟,但就其建筑艺术风格来看,宋代建筑逐步走向秀丽的方向,在总体上气势大不如前。这个特点在石狮子上也很明显地反映出来了。清代尤其到了清末期,政治上保守腐朽,在建筑和其他艺术上都表现出一种追求繁琐绮丽的风气,工艺品上堆砌玉石珍宝,建筑装修上镶嵌珐琅玉石,艺术之高低仿佛与金银财宝的多少成了简单的正比。所以我们发现清朝的狮子有的竟成哈巴狗的形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楼庆西《中国小品建筑》)
下列对全文内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介绍狮子雕塑的源起。
B.介绍狮子雕塑在传统建筑中的作用。
C.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狮子雕塑的特点及其变化。
D.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狮子雕塑的风格及其形成原因。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唐代石狮高大威猛,腿爪粗壮有力,造型上多用夸张的手法。
B.宋代石狮比唐代更具有写实性,头部及四肢等细部刻画得很真实。
C.唐代石狮呈现的风格与唐代的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D.宋代石狮的雕刻技术比唐代更加成熟,但气势却远不如唐代。

同学们要排练一出以清朝为背景的课本剧,大家为剧中的道具——“狮子雕塑”的设计出主意。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小华说:“让狮子的嘴张大一些,让它的牙齿尖一点,露出来。”
B.小鹏说:“设计得酷一点,让它头上的卷毛夸张一些,不那么写实。”
C.小莉说:“这个狮子呀,给它打扮一下,最好镶嵌一些宝石。”
D.小燕说:“别忘了,还要在它的脖子上配个铃铛。”

餐桌上的谜底
①小时候,每晚入黑的时候,我总要瞅准时机,站在自家门口,闻对门邻居餐桌上飘出的肉香。那时我家半个月才吃一次肉,我实在是太馋了。
②每次,闻着邻居家飘出的肉香,我会身不由己地移动脚步,一步一步地(挪、走、跑)到邻居家门边。
③有一天,我终于问妈妈:“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
④妈妈没有回答我。一个星期天,妈妈喊上我,问:“你今晚想不想吃肉?”我说:“想!做梦都想。”妈妈说:“好吧,你跟我去。”
⑤妈妈带我到一家建筑工地,向工头要了一截土方,工头在土方上画了白灰线,挖完线内的土方,给工钱20元。妈妈说:“挖吧,挖完了,今晚就有肉吃了。”
⑥我只挖了一会儿,手就软了,且磨起了泡。妈妈比划着说:“得两元钱了,挖吧,再挖挖就又两元了。”我(支撑、支持、坚持)了一会儿,终于挖不动了。妈妈说;“你歇一会儿再干。”我就这样干一会儿歇一会儿,而妈妈总是不停地干。我记得那是初秋,天气依然很热,妈妈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这么苦,我甚至不想吃肉了。
⑦一天下来,我们终于把土方挖完了。妈妈从工头那里领了20元钱。我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妈妈背上我,到集市上,问我喜欢吃鱼还是肉,我说都喜欢。
⑧晚上,餐桌上摆了香喷喷的鱼和肉,弟妹们都吃得香极了。妈妈对我说:“孩子,我想你知道邻居餐桌上的谜底了。”
⑨是的,我知道了。
⑩妈妈又对我说:“这叫吃苦,孩子,你知道吗?”面对妈妈,面对餐桌上的鱼和肉,还有吃得正香的弟妹,我哭了。
⑾那年,我11岁。
第②段和第⑥段的横线上填入的词语,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第②段处填,理由是
第⑥段处填,理由是
①-②段写 “我”小时候很馋,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你创作,用神态描写突出表现一下“我”的馋样。
“邻居的餐桌上为什么总有鱼和肉?”面对“我”的提问,妈妈是如何解答的?请品味母亲这种做法的妙处。
第⑩段写到“我哭了”,请你解读“我”为什么哭呢?
“餐桌上的谜底”到底是什么?读过全文,请你揭开谜底。

雨中听花语
一个雨天,我在偶然中看见了凌霄花。
②那天的雨下得很大,风吹着雨伞不停地摇晃,我就站在雨中看着那些凌霄花。
③年轻时读过舒婷的诗:“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因此在我年少的印象中,凌霄花一定是妖艳、娇媚、善于炫耀、张扬的花朵。
④可是,第一眼看见那些花时,我不敢相信诗歌中喜欢攀附、依赖、炫耀自己的凌霄花,竟是这样的普通而纤弱。
⑤很大的风,吹着从高处低垂下来的藤蔓,那些点缀在绿色枝叶里的花儿,便随着摇摆的藤蔓在风雨中来回地晃动着。雨点不停地打在花朵上,每一个雨点砸下来的时候,花身便向下倾斜、颤抖着,好似在寒风中行进的女子,纤弱的身姿惹入心痛。一阵狂烈的风雨过后,那些花儿又小心翼翼地重新向上站直了身子。雨一阵阵地落下,花儿便一次次地倒下又挺立起来。
⑥风吹过来时,花枝和藤蔓一起在风中乱舞,像是在抵抗,像是在挣扎。风不停地吹,我的心也在风雨中随着花一起颤动。我担心那些细小的枝蔓会不会在风雨中折断,我又担心那些花儿会不会在风雨中坠落,我不忍看着这些柔小的生命因为一场雨而陨落……
雨停了,花儿们慢慢地挺直了身子,那些坠缀着花骨朵的枝条也不再狂舞,它们像墨绿色的流苏一样温柔地低垂着。让我惊讶的是,那些看似细弱的花枝,在风中竟然没有一枝被折断,那些花儿也在雨中坚强地站立着,没有一朵坠下枝头。
⑧在风中,我所担心的一切都没有发生,疾风骤雨后留下的残露在一点一点地滴落,仿佛是一场较量后遗留的尾声。
⑨我看见雨润后的凌霄花愈加青翠,我知道以后的花事也将是愈加繁盛。我突然想起了“洗礼”这两个字,生命经过洗礼后会散发出别样的光辉!我惊叹凌霄花竟会在这样的时候,用这样的方式给了我生命的启迪。
⑩我在风雨中看见了凌霄花的灵魂,我明白了,每一朵花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凌霄花在人们误解与嘲讽的眼光中坚定着自己的信仰,不停地攀援,只是为了一种更高的向往与追求。
⑾走在雨中,好像走在风尘的流年里,我在寻找生命的花语……
(选自新浪博客,有改动)
文章题目“雨中听花语”有哪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有人认为文章第③④段是多余的,对此你有何看法?
我的看法:
语句赏析。参考下面对例句的批注,给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写批注。
例句:雨点不停地打在花朵上,每一个雨点砸下来的时候,花身便向下倾斜、颤抖着,好似在寒风中行进的女子,纤弱的身姿惹入心痛。
批注:运用比喻,把雨中凌霄花比作“在寒风中行进的女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凌霄花在雨中柔弱、无助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同情。
我的批注:
文中第⑨段说到,“我惊叹凌霄花竟会在这样的时候,用这样的方式给了我生命的启迪。”请结合文章说说凌霄花给“我”哪些启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淡淡的深情
常跃强
①母亲只有我一个儿子。恢复高考的第2年,我考上了大学,在我那个偏僻的小村子里是第一个。嗜酒如命的父亲,天天与乡亲喝到一醉方休。酒后吐真言:“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自豪里带着炫耀。只有母亲总是淡淡的,不见她多么喜。她戴了老花镜,在暖暖的秋阳里给我缝新被子。我走过去;她听见了我的脚步声,目光从老花镜上方探出来,淡淡地一笑。我说:“妈,我要上大学去了!”母亲说:“我知道了。”没有鼓励,连声音也是淡淡的。
②上学的那天是个好晴天,母亲提着提包送我出了大门。出大门也就是走了三五步,母亲就把提包递给我,说:“你走吧……”而后便是很决断地转身,硬朗朗地走回去,院里葡萄架的叶子遮住了她的身子,我只看见了一个淡淡的背影。
③在车站上,见一些同学的父母来送行,依依惜别,千叮咛万嘱咐。我孤零零的,便觉得很委屈。上了车,我赌气坐在一个角落里,谁也不理,埋头读书。车开动了,一些同学掏出手绢擦那红肿的眼睛。我反倒觉得赤条无牵挂,心里轻松。
④大学四年,花开花落。读书读烦了,每每对窗呆坐便想起母亲。小时候,母亲一眼看不见我就满街喊;喊不应,就往水井里看,到池塘边去找。我忽然猴一样从哪个旮旯里钻出来,母亲就笑骂一声,巴掌扬起来要打,但落下来却极轻,拍打掉沾了一身的泥土……温馨的回忆,常使一颗心阵阵发热,泪就在不知不觉中从腮边滑下来。
⑤我结婚以后,偕妻回老家探望父母。正值隆冬,又下了大雪,一家人围炉闲话。说到我当年上大学的事,母亲就说: “你上大学以后,我做了一个噩梦,梦见你死了,我一哭哭了个没气……”妻子抿着嘴笑,父亲笑得扭过脸去,连母亲也忍不住笑了。只有我笑不起来,甚感惊讶。联想我刚到家那天,母亲悄悄问我的那句话:“她也舍得炒一顿肉让你吃吗?”一霎时我恍然大悟。母亲在我去上大学的那些漫长的日子里,她该如何的牵挂和思念她的儿子呀!她知道她的儿子是个心浮气躁的人,这自然又给她添了一份担心。母亲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她不知道她儿子去上学的这个地方究竟有多大,是非多不多。日思夜想,坐卧难宁,思念伴着惊恐默默地郁结在她的心里。于某一夜,噩梦就扇动着黑色的翅膀朝她飞来了。试想,一个连媳妇舍不舍得让她的儿子吃一顿肉菜都挂念的母亲,这样的母亲,活得该有多累呀!
⑥母亲为什么对她的儿子总是淡淡的,以我当时的浮躁心境,很难体悟到。
⑦四年寒窗苦读,之后辛勤笔耕,终于在大大小小的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幼稚而浅薄的文字时。后来,母亲说了一件使我灵魂大为震惊的事情。她仍旧是以淡淡的语气对我说的……“你父亲说:‘咱的儿子成才了,往后我再也不跟你生气了,咱好好过日子吧!’你为母亲争气,这也罢了!”我听了这句话,呆愣了大半天。
⑧文学的功能自古很小,不想竟起到了和睦家庭的作用,这令我惊喜,这比得一个什么文学奖更有意义,也更能长久的激动人心!写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
⑨尽管我是个微不足道的人,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是金贵的。她最了解她的儿子,她知道她的儿子有一颗易于动情的心,怕儿子分心,不让我牵挂她,才总是淡淡的。要硬下这样的心肠,忍受这样痛苦的折磨,需要多么坚忍!
①……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本文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中“没事了,往后这是没事了!”一句,一方面表明了父亲为“我”感到骄傲,同时也为第7段写“我”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作了铺垫。
B.第4段中母亲化“打”为“拍”的动作,看似漫不经心,但母亲的爱子之心却表露无遗。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文中多出可见。
C.本文在选材上最大的特点是选取日常 生活中的小事,赋予那些普通的事情以深刻的含义,以小见大、平中见奇。
D.本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典雅华丽的词语,作者以发自肺腑的深情,为平淡的母亲抒写了一首朴素感人的赞歌。

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将生活中平常事情串联在一起的?
(2)文中儿子对母爱的体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的分析。
文章结尾“这是平静水面下深处的激流啊!”这句话饱含深意,其中“平静的水面”和“深处的激流”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浅谈态度
姜以刚
①一群蚂蚁为了挪动一粒饭或一条虫,忍受着难以想象的重负,前推后搡,齐心协力。一只蜜蜂为了采一点花蜜,在花朵之间往返无数次,翻飞起舞,不辞辛劳。一株野草为了显示生命的力量,艰难地从石缝中钻出,曲折向上,百折不挠。蚂蚁、蜜蜂和小草的个体虽小,但它们那认真的态度却给了我们很多感动。
②接下来说说我们人本身吧。营业员态度热情,让顾客心满意足,这家店的生意就会更好。父母态度真诚,让子女心服口服,这样的教育效果就会更佳。教师态度认真,让学生耳濡目染,这样的教学就会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③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孟冬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孝子。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其母卧病在床,突然想吃竹笋。孟冬很久也没找到竹笋,他便抱着雪地里的竹子痛哭。他终于感动了天地,竹林里冒出了竹笋,成全了他的这份孝心。
④综观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有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海伦·凯勒主动向命运挑战,克服了自身的盲聋哑的生理缺陷,成为了一位作家。霍金全身瘫痪,只有一根手指能活动,凭着对物理学研究的满腔热情,成为了继爱因斯坦之后的又一位物理学研究领域的泰斗。
⑤要成就一番事业,还得有一种谦虚的态度。三国时期的杨修非常有才,但终因恃才放旷,被曹操所杀。一个人不论天赋的高低,都要不断学习。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虽为文学神童,但每天“环谒于邑人”,错过了很多学习机会,最终“泯然众人矣”。
⑥要获得更多的成功,既要胜不骄,更要败不馁。诺贝尔经过很多次实验的失败,甚至连自己的弟弟和助手都在实验中丧生,自己也差点被炸死。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发明了高效炸药。
⑦要实现人生理想,还要坚持自己的志趣,有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态度,才能终成大器。努力不分早晚,出身不论贫富。齐白石年轻时是一名木匠,但他有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经常自学,最终成为一位极负盛名的大画家。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幼年丧父,家贫无纸习字,其母便以沙地为纸,以树枝当笔,教他练字。这些都没有阻碍他日后成为大书法家。
⑧前中国男足主教练米卢先生说过“态度决定一切”的名言。态度是学业和事业的催化剂,在学习和工作时,有了好的态度,你的人生就会更精彩。
⑨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它能反射你的喜怒哀惧。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理解生活,你将会从生活中提炼更多的灵感。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微笑面对生活,生活也会对你微笑。你对生活失望,生活也会懒得理你。不要关闭自己心灵的窗户,打开它,可以让更多的新鲜空气吹进来,让更多的美景扑入你的胸怀。
第③自然段列举孟冬的例子,其作用是什么?
结合全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态度是学业和事业的催化剂,在学习和工作时,有了好的态度,你的人生就会更精彩。
B.第⑤段是从反面来举例证明分论点的,而其他段落是从正面举例论证。
C.本文都是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D.第⑤段中列举方仲永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一个人即使有再高的天赋,也要不断学习,才能有所成就,否则一事无成。

第⑦段柳公权的例子除了给我们感动外,还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再列举出一个恰当的事例予以证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