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重视量子信息技术的武器化
自军事通信使用密码技术以来,各国军队围绕密码破译与反破译的斗争从未停歇。而近年来飞速发展的量子信息技术正在改变密码战的基本面貌。
上世纪70年代,英国和美国最早开始研究量子计算理论。近年来,相关理论和实践都取得重大进展,产生了多种新的量子算法,研制出多种量子计算机原型。最近有媒体报道,根据斯诺登曝光的文件,美国国家安全局正在研发一种用于破解密码的量子计算机,但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实现重大突破。
量子信息技术是以量子力学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完全不遵从于人们熟悉的经典物理学定律,非常抽象艰涩和难以理解。在密码学领域,量子信息技术衍生了量子密码和量子计算,前者从理论上提供了一种不可截获和破译的绝对安全的新型密码体制,后者极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可以轻易破解基于数学问题的经典密码体制。
量子计算的原理与传统计算机采用的原理有很大不同。传统计算机采用单路串行操作,而量子计算机采用多路并行操作,运算N个量子位的量子计算机,一次操作就相当于传统计算机2的N次方操作。量子计算机采用专门的量子破译算法,可以轻易破译目前普遍采用的基于数学问题的非对称密钥系统生成的密码。
面对量子计算未来可能随时“秒杀”传统密码的危险,科学家们致力于寻找不基于数学问题,能有效抵抗量子计算攻击的新型密码体制。解铃还需系铃人,同样基于量子信息技术的量子密码应运而生,成为对抗量子计算的“神器”。量子密码利用量子态不可复制的特点,来解决密钥分配的安全问题。其原理是甲方利用量子通信把密钥发送给乙方。如果在甲乙双方传送密钥过程中,有窃听者丙方企图经由探测来窃取密钥,必定会破坏粒子的量子态,从而产生误码,甲乙双方通过抽样对比就可以确认该密钥是否被窃听过。当证实密钥未被窃听后,再用这个密钥来实施“一次一密”的办法进行加密。因此,量子密码具有绝对安全性,它在军事上拥有广泛用途。
当前,战场网络已成为联接人与武器、武器与武器的技术纽带,构成了信息化军队的神经中枢。侦察预警、指挥协同、武器控制、后勤保障等作战活动均离不开网络的支持。而战场网络的安全又依赖于网络通信密码提供的“安全屏障”。一个国家的军队一旦率先实现量子密码和量子计算的武器化,并在战争中突然投入使用,将与对手形成巨大的“技术差”。它可以在保持自身网络通信绝对安全的同时,随时破译对方网络通信密码,洞悉对手的一举一动,从而占据“以明打暗”的绝对信息优势,甚至可以直接瘫痪和控制对方网络。
目前,发达国家军队已把量子信息技术作为引领未来军事革命的颠覆性、战略性技术。比如,美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专门制定了“量子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研发量子芯片的“微型曼哈顿”计划等。因此,我们应加大量子密码和量子计算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的研发力度,加快推进其实际军事应用,才能在未来战争中占据先机和主动,避免对手利用技术突然性陷我于被动。
下列关于“量子信息技术”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量子信息技术基于量子力学发展起来,在军事上主要运用于密码的破译和反破译。
B.信息化战争背景下,武器化的量子信息技术在战场网络中起到神经中枢的作用。
C.量子信息技术具有不可复制、安全性高,计算量大、可轻易破解各种密码等优势。
D.近年来,量子信息技术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研制出了多种量子计算机。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量子信息技术既不尊崇经典物理学定律,也不采用传统计算机算法,因而非常抽象艰涩难懂。
B.要对付量子密码就必须运用强大的量子计算,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期在战争中获取信息优势。
C.量子密码的安全性在于利用量子态不可复制的特点来保证密钥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第三方窃听。
D.我国应加强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缩小与英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

综观全文,怎样理解一个国家的军队一旦率先实现量子技术的武器化,“就能占据‘以明打暗’的绝对信息优势”?请联系现实谈谈在现代战场上,除了信息技术,还有哪些因素决定着一场战役的胜负?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如今住在城市的所谓新区,最大的缺憾就是看不到当地的文物,要看也只能去博物馆新馆,如果想看那些仍存在我们生活当中的文物,恐怕就必须去旧城,有时候去旧城看到的也只是经过翻修改造甚至拆毁重建的“一条街”或者一小片“老城区”。
②记得有一次去山东某城市出差,我住在新区,巍峨的机关大厦、宽阔的八车道再加大片的草坪,这种地方很难说是城市,因为一到夜晚除了街灯就是街灯,大剧院和博物馆虽然盖在了新区,但晚上来看戏不方便,白天来参观博物馆也不方便。我问几处著名的文物古建的地址怎么走,回答说,都在旧城,太远了,破破烂烂,没什么看的。
③前些年,在城市化中,在旧城改造中,文物的保护几乎都成为建设的焦点,在开发商的强势下,在改善城市生活的口号下,在有关部门的明里暗里支持下,能幸存下来的古建筑不多,有的被曝光后,最好的挽救方法就是“原汁原味恢复”,或是来个“整体迁移”。其实,谁都明白,文物被毁后再无“原汁原味”,“整体迁移”后,文物就离开了历史生活的产生地点,失去了原有的文化记忆环境,其文物价值必然大打折扣。
④在拆毁真文物的同时,兴建假古建曾经成为一时风尚。假古建常常是在拆毁、荡平古建筑的基础上另外新盖,说是盖得一模一样,甚或还要超过那些已经破败不堪的古建筑,可是,无论你盖得如何像模像样,怎样具有专业水准,但这还是假的,假的除了商业用途以外,是没有文物价值的。许多地方仿制古建的“一条街”,尽管建成后热闹非常,人流涌动,但这与文物无关,是餐饮和购物的效应,只是文物的原来地点比较好,于是成了商业开发的目标,打着个文物的幌子罢了。
⑤文物的保护,不只是那些宫廷深院,也不只是远在山岭的陵寝和庙宇,还有更多的文物就活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是居住的房屋、先人的祠堂,是牌坊是匾额是石狮或是旧时的衙门,而这些更容易受轻视,最容易被毁弃。仍在使用的这些文物,虽然有的破旧残败,有的需要用电、用水、取暖等方面的改善,但完全可以修旧如旧,就如世界上很多地方做到的那样,不必拆了再建。
⑥在城市化的大潮中,在房地产的开发中,已经有数量可观的普通文物被毁弃,保留的只是那些带有标志性的文物。而对一座文化古城而言,保护文物应该不分级别,而文物也应该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并且居民就生活在其间,只有这样才能留住我们的历史记忆、延续我们的文明血脉。可如今反倒是一两座文物孤零零地夹杂在高楼大厦的密林里,成了不伦不类的建筑,从中看不出什么根脉的记忆,更无法读出厚重的历史。
⑦拆毁旧文物,大建假文物,常常有一种指导思想,就是让城市变得新、变得亮。其实,又新又亮的城市在世界各地多如牛毛,只要有钱,建造起来并不费力,但能留住自己独特历史文化的城市,既无法复制,也不可能再生。走在街头巷尾,四下一望,文化旧物的多少,标志着这个地方的历史,尽管旧,但有意蕴,有承载,有价值,而假古建不过就是一堆现代建筑罢了。
⑧但愿在未来城市化的过程中,能保住真文物,少立假古建!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01月15日 17 版)
综合全文,在文物保护上作者有哪些建议?
与“保护文物”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文物保护中修建假古建曾经是一种时尚。假古建常常是盖得像模像样且具有专业水准的,但这还是假的,是没有价值的。
B.文物的保护,重点是那些活在我们生活周围的东西,如:居住的房屋、先人的祠堂、牌坊、匾额、石狮和旧时的衙门。
C.在文化古城的保护中,保护文物应该不分级别,文物应该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并且居民就生活在其间,以此留住历史记忆、延续文明血脉。
D.在城市化的大潮中,只要有钱,又新又亮的城市建造起来并不费力。因此,拆毁旧文物,大建假文物,就会让城市变得新、变得亮。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如今去往城市的新区,一般看不到当地的文物;去往旧城,有时候看到的也只是经过翻修改造甚至拆毁重建的“一条街”或者一小片“老城区”。
B.作者认为文物的保护最好的挽救方法就是“原汁原味恢复”或 “整体迁移”。不过文物也就此离开了历史生活的产生地点,失去了原有的文化记忆环境。
C.作者提出文化旧物的多少标志着这个地方的历史。旧物尽管旧,但有意蕴,有承载,有价值,而拆毁旧文物后修的假古建不过是一堆现代建筑。
D.要想在城市化的社会中看出城市的根脉记忆,读出城市的厚重历史,我们可以在未来城市化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保住真文物,少立假古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筷子漫谈
①概览大千世界,综观天下苍生,其进餐工具大体可分为三类。欧美人惯用刀、叉、匙,一餐而三器并用,考究而繁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古朴而粗犷;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则使用筷子,简易而便捷。对自己祖先所发明并沿用至今的筷子,国人情有独钟。
②中华大地是筷子的故乡,先人用筷子进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外观上看,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十分简陋,但经国人巧手掌控,则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锋之所指,美味尽收;取舍自如,纵横桌上。堪称使用方便,价廉物美。
③可以想像,远古时期洪荒满目,文明未启。人们采摘渔猎,以生食过活。我们的祖先肯定也经历过用手抓、捧而食的阶段。但懂得用火后,开始享用熟食,吃热烫的食物时,再直接用手取之,则不美也。于是自然就会想到用木棍儿夹之,以为佐助。天长日久,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儿取食的本领,这就是人们使用筷子的由来。
④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正因如此,细棍儿、修竹等,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已呼之欲出。从当今筷子的形体考察,仍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诚“大朴胜华”之典型也。
⑤筷子古名曰“箸”。《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之语。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时期。
⑥箸之易名为筷,亦有成说。明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有云: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以“幡布”为“抹布”。船家希望行船时安顺平稳,到码头捷足先登,亦在情理之中。“快”又大多以竹制成,就在“快”字头上添个“竹”字头,“筷”字乃成;而近代汉语中,单音节名词有向双音节名词发展的趋势,方法便是在字后加“子”,于是“筷子”乃应运而生。
⑦筷子的种类甚多,制材五花八门。春秋时期便已有牙箸、玉箸,秦汉时期有铜箸、铁箸,盛唐时有漆箸、金箸、银箸、象牙箸等,发展至今,筷子的种类造型更是层出不穷,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可以说,筷子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审美享受。
⑧我国是礼仪之邦,行为举止讲求合情入理,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使用也很有讲究。用筷子的正确方法是一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上端,另外三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且筷子的两端要对齐。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要做到彬彬有礼,雍容大方,使用筷子就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关于筷子的特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外观粗朴简陋,但国人对其情有独钟。
B.筷子因其取材为木材和竹子,价廉物美。
C.筷子经国人巧手掌控,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堪称使用方便。
D.筷子的种类造型众多,色彩、图案亦是五彩纷呈。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筷子古名为“箸”,其历史可追溯到商纣时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
B.筷子虽然只是吃饭的工具,但日常生活中正确地使用筷子也是举止文明的表现。
C.筷子因其制材、造型、色彩、图案等种类众多、五彩纷呈,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还带来审美享受。
D.“筷子”一词的由来有成说。据叫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的记载可知,吴中民间船家讳言“住”字,故更名为“筷子”。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筷子比考究而繁琐的刀、叉、匙一餐三器并用使用起来简易、便捷,比以手抓食礼貌、文明,由此可以看出东方智慧的独特之处。
B.用餐前,筷子要整齐码放在饭碗右侧,用餐后要整齐地竖向码放在饭碗正中。生活中人们使用物品均应有所讲究,不能随心所欲,这是一种礼仪文化。
C.《韩非子·喻老》篇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因为筷子只应该“大朴胜华”。
D.作家郭永秀有诗云“五指微拢/轻轻夹起五千年的芬芳”,在这里,筷子已不只是一种器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中任何一件物品探究起来都和文化有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真实的沃伦·巴菲特
[美]詹姆斯·奥洛克林
①资本市场为“股神”沃伦·巴菲特呈现了一个博大精深的舞台,在他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的37年里,公司市值以每年超过25%的复合增长率上升,目前他的个人财富已达370亿美元,在美国仅次于首富比尔·盖茨。很难想象时间跨度如此之长的复合增长率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巴菲特创造这等成就,并非因为他是股票推荐人,而是因为他是首席执行官,领导民众,管理资本。
②他决不是天生就具备如此杰出的才能,他也得学习,他不是一个没有失误的神,而是一个有着弱点的凡人,不过,这也告诉经理人,错误不一定会成为墓石,而可以成为改进决策的垫脚石。他早年曾犯过错误--相当多的错误,他现在仍然犯错误,同时资本市场也提供了无数犯错误的机会。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巴菲特都能明辨机会,规避多数决策失误,从那些他确确实实犯下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并将这些做法融于一种能让他尽情施展天赋的领导形式。
③巴菲特喜欢这样的挑战:实际上是一个企业的经理人,却试图像一名所有者那样行事。他曾发现让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雇用的经理人也像所有者那样行事很困难,他懂得同那些精神状态正常的人共事的必要性,他揭示了什么是正常的精神状态,以及如何发现正常精神状态,重要的是,他发现了如何吸引一个人加盟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又如何劝阻另一个人加盟。他还探索出如何在那些为他工作的人中间培养永久的忠诚,让他们服从于他为公司制定的目标,并让他的经理人恪守他作为领导人所信奉的原则。
④巴菲特发现领导的手段就存在于他自己的个性中,包括他的信仰、诚实、公正、高远的理想,这些都已经成为公司理想的一种诠释。最重要的是,巴菲特懂得,当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靠内心养成而非自上而下制定时,那么人员管理便升华为个人动机,当这些规范与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的那个告诉我们如何行为处世的小小声音相符时,遵从和勤勉便达到最大程度。
⑤巴菲特发现,只有大胆放手,才能实现管理上的机制--他在资本管理上同样遵守这一理念。巴菲特认为他所处的这个世界并不为他的意志所左右,而只听命于那些为抓住必定会出现但只是难以预料的机遇而提前做好准备的人。
⑥他从来不告诉你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按照他的做事方法,如果有一个经理来找他寻求帮助,巴菲特就会说出他对事情的分析,然后让他自己来决定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他只要求他们“在管理公司的时候要把公司看成是自己家唯一的财富”。如果他们的确是以这样的态度来做的,他就会向他们保证“不会要求他们来总部做项目演示,更不需要让总部来批准预算,也不需要总部就费用开支提供建议”。
⑦他说:“作为主人,我们的基本目标是我们希望老板如何对待自己,我们就如何对待手下的经理,”因此,从股东们那里得到自由的他同样把自由赋予了手下的管理者。这样做令管理者树立了自尊,而且他们的自主权也扩大了。因此他们有机会证明,他们干这份工作是出于对工作的热爱,是出于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而不是因为巴菲特在监视。
⑧相反,压制自身动力的指挥系统会形成恶性循环,下属的顺从程度不断下降,控制却不断加强。例如在通用电气公司,不肯顺从的经理会被解雇,时间一长,公司自动筛选出来的是那些能适应高压、高控环境的人。但这种系统要求高级管理层进行很多的管理工作。而巴菲特废除了常见的管理手段,唯一留下的控制方式是建立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的,但恰恰是这种方式令经理们对他忠心耿耿并服从他的意愿。
⑨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与沃伦·巴菲特相似的人了,让我们赶紧向他学习吧。
(选自《沃伦·巴菲特传》,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市值在巴菲特担任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的37年里以每年超过25%的复合增长率上升,主要原因是巴菲特善于领导民众,管理资本。
B.资本市场提供了无数犯错误的机会,因此巴菲特也经常犯错误,不过他很善于明辨机会,规避多数决策失误,并从中吸取教训正确决策。
C.巴菲特充分信任属下,赋予了手下的管理者以充分的自由,因此无需管理,公司的每个人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公司忠诚尽力。
D.文中写通用电气公司对属下采用高压、高控管理,使得高级管理层不得不做很多的管理工作,这与巴菲特的管理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论证了后者的正确性。

E.本文围绕“真实的沃伦·巴菲特”这一中心,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巴菲特作为一个企业领导人带领企业在现代资本市场成功发展壮大的历程和原因。
(2)本文题目为什么在“沃伦·巴菲特”前加上“真实的”一词来修饰?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3)作者在结尾句中说:“我们可能再也看不到与沃伦·巴菲特相似的人了”。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结合文本分条概括理由。
(4)巴菲特成功的原因有很多,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就你最认同的一个主要原因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清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前往茶站交茶。大叶茶装在竹篓,一元一斤;芽茶装塑料袋里,二十元一斤。
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她丈夫以唱代说,脱口成秀,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家卖到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工作组长了解到那一情况愕然,继而肃然。亲自送其丈夫回家,还对当年的阿婆好言安抚……
我问:“现在她家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失语!
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可……这……难道就没有人认为应该告诉老人家,她完全不必那样做吗?”
“许多人都这么劝过的,可老人家她听不进去啊。”
不待我再说什么,子诚接下来的话,使我顿时又失语了。
他说:“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我心愀然。进而,怆然。
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傍晚,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 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原来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那一刻我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开篇有关茶村的一段景物描写,再现了山区茶村青翠多姿的自然美景,也为徐阿婆的出场做了铺垫。
B.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塑造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农村老妪的形象。
C.小说塑造工作组长与副县长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为了表明社会在整体进步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阴影。
D.小说中徐阿婆这一人物的塑造完全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子诚之口讲述,增加了可信度,同时也便于“我”在与子诚的对话中抒情。

E.小说以“清名”为题,一方面是对徐阿婆两次清名情节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
(2) 徐阿婆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3)文中多次写到“我失语”,“说不出话来”等,这样写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4) 文中的“我”由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的形象,联想到了“朝圣者”与“独行侠”。对此,有人认为自然合理,也有人认为矫情做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花甲之年罗中立,一生不舍画农民
1980年,油画《父亲》轰动了中国,也让罗中立这个名字随之被载入史册。被称为《父亲》姊妹篇的《春蚕》,在2014年6月1日保利春拍会上,经过激烈的22轮竞价,最终以4370万元成交,刷新了艺术家个人拍卖纪录。
《春蚕》又名《母亲》,一位老妇人垂首站立在养蚕的大筐前拨弄着桑叶,脸孔完全隐没在阴影下,母亲辛勤奉献的伟大,已无言融入画中。罗中立一共创作过三幅《春蚕》。 1948年,罗中立出生于重庆沙坪坝区。小学毕业时,他报考了四川峨眉电影厂的美工班,但刚被录取,就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电影厂停顿了工作。
1964年罗中立初中毕业时四川美院附中恢复了招生,他考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1966年,为响应“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罗中立第一次离开家,到了四川达县大巴山区,住进了邓开选老伯家。罗中立在大巴山的一所村小学当美术教员,山里没通电,上完课、开完会,天一黑就回土屋睡觉,和邓大伯聊天。与农民的朝夕相处,让罗中立对农家生活有了细致的观察和真切的体会。等回到学校,“文革”已经开始了,大学上不成了。1968年高中毕业后,罗中立被分配到达县钢铁厂,当了锅炉工。
等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他正忙着打家具准备成家,还是女友劝他参加了高考。罗中立说自己的意愿也很简单:他高中毕业,月工资29 5元,大学毕业能拿到52元。
罗中立赶上了四川美院第一次在达县招生,也是唯一的一次。报名当天,他走了20里山路,赶到县城已是傍晚,报名工作已经结束,而那天也是报名的最后一天。他找到招考老师住的招待所,一顿好说歹说,最后老师“看在川爰附中的面子上”,添上了他的名字。1977年,已近而立之年的罗中立,如愿考入川美,他是班上年龄最大的一名学生。
1980年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临近,大家都在摩拳擦掌积极准备。而选择农民题材,再顺理成章不过,10年大巴山的生活让罗中立对此驾轻就熟。记忆中一个曾经撞击心灵的画面浮现了。1975年除夕夜,罗中立去家附近上公厕,看到一位老人蹲守在外,“我心里一阵猛烈地震动,同情、怜悯、感慨,一起猛烈地向我袭来……”“说到底我想的就是要给农民说句老实话。”
他又去了大巴山,把邓开选老人的所有照片都找了出来,最后综合成一十老年农民的形象。创作手稿共有四稿,从《牧粪的农民》到手持军用水壶的《生产队长》,再到按照领袖人物肖像足寸刻画的农民头像。
在重庆三十七八摄氏度的炎夏,激情高涨的罗中立蜗居在川美一个10平方米的阁楼里,开始搞创作。画幅高2米多,只有往复不断地爬上爬下;为了观看整体效果,人得退到墙角,用望远镜倒过来看。头像比真人大得多,他用放大镜,仔细观看自己的皮肤、毛孔……为了呈现老人皮肤粗糙的肌理,他甚至在颜料中加入了馒头渣,“你要仔细看现在还能看出来”。
但这一切都无法抵消人们初看此画时的震动。川美的一位老师提议特题目《粒粒皆辛苦》改成《我的父亲》,罗中立顿感说出了自己的全部想法。
当时,《我的父亲》显然让一些A还不能适应。送到省里初选时,一位宣传干部提出了修改意见,要求在父亲的头巾下加上一支圆珠笔,显示其是新社套有文化的农民,而不是“苦巴巴的旧社会老头”。罗中立只得在父亲的左耳上加了象征时代的圆珠笔。
1980年12月,参展作品全部送达中国美术馆。《我的父亲》一亮相就吸引了所有评委的目光。画家吴冠中认为“我的”分量太轻,将其改为了《父亲》。这幅画最终获得了第二届青年美展的金奖。奖项是由观众投票决定的,《父亲》获得了800多票,比第二名高出700多票。
有人说,《父亲》的盛名之下,罗中立始终都难以走出它的光环。但谈及当年的辉煌,罗中立表现得心态轻松,“从技术层面来讲,新生代的画家们谁都画得出《父亲》。但是《父亲》内在的情感,它的社会意义,时代背景,没有再复制它的条件了。”“这件作品确实是一个阶段的高峰,但只代表那个时代。”
1982年毕业后,罗中立留校任教。1984年,他成为“文革”后文化领域第一批10名公派出国留学的人之一,远赴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深造。
罗中立回国之时,正值“85美术新潮”高涨,前卫的观念和流派风起,泥土味道的“乡土绘画”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他打定主意,十年不呜,又回到了熟悉的大巴山。“大巴山确实太普通、太平凡了……但村子里的水塘、老牛、草垛、猪圈、木梯,在我眼里就是一个个意象。”在近10年的时间内,他完成了新风格走向成熟的过程。
有人说,罗中立塑造的远离现代文明的世界里,人们有着极具原始生命的活力与温情。罗中立说,“我现在的风格就是对《父亲》的背离,反而更加接近了中国本土性的东西。”
30年间,中国社会沧海桑田,罗中立也已白发滋生,但唯一不变的是他画中表现农民的创作主题,“画农民是我一生的愿望”。2010年,他开始涉足雕塑创作,艺术追求同样一脉相承。画家陈丹青说:“我画的主题一直在变,但是叙述方式不变;罗中立跟我刚好相反,他是主题不变,但是语言和表选方式一直在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罗中立的《春蚕》,在保利春拍会上以4370万元成交,刷新了罗中立作品的个人拍卖纪录,这说明《春蚕》在罗中立的作品中最有价值。
B.高中毕业后,罗中立成为一名普通的锅炉工。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他内心美术的梦想被点燃,毅然放弃成家的想法,如愿考入大学。
C.罗中立的求学之路并不一帆风顺,但他又是幸运的,他赶上了四川美院唯一的一次在达县招生,报名时又遇上了一位通情达理的招考老师。
D.从《粒粒皆辛苦》到改成《我的父亲》,最后到《父亲》,画作虽然改动的是名字,但是增加的是作品的分量,而这些改变也是作者的想法。

E.罗中立与农民有缘,当年响应“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他住进了老农民邓开选家里;成为艺术家后,农民又是他唯一不变的创作主题。
(2)文章的重点是介绍罗中立《父亲》的创作过程以及他的创作主题,为什么在文章的开头却写了《春蚕》?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3)罗中立认为“新生代的画家们谁都画得出《父亲》”,但是为什么是他创作了《父亲》?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4)文中说“罗中立这个名字随之被载人史册”,罗中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