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以“童心”或“真心”为标准,反对一切传统观念束缚、外在的教条,甚至包括无上权威的孔子在内。下列是关于李贽这种思想的解读,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与陆王心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 B.实际上是一种突出个性解放的思想 |
| C.与儒学相对立的新式思想流派 | D.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体现 |
北平部分国民党员于1931年9月19日致电国民党中央,提出“请息内争、共抗外敌”;11月4日,北平大学教授也提出“立泯派系之见,共赴冒难”。这说明
| A.国难当头使民族矛盾激化 |
| B.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 |
| C.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逐渐被接受 |
| D.国共内战受到一定遏制 |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最能说明列强获得了下列哪项特权?
| A.领事裁判权 | B.片面最惠国待遇 | C.居住及租地权 | D.沿海航运权 |
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
| 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 |
| 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 |
| 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 |
| 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坚持西方民主制度 |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 B.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
|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
|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 |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