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
| |
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
城市化水平(%) |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 |
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 |
| 全国 |
1.00 |
52.57 |
1.00 |
1.00 |
| 青海 |
0.86 |
47.44 |
0.14 |
0.95 |
| 河南 |
0.82 |
42.43 |
7.74 |
1.07 |
| 黑龙江 |
0.93 |
56.90 |
1.00 |
0.29 |
| 浙江 |
1.65 |
63.20 |
0.83 |
2.56 |
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
|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
| C.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
|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
我国三江平原水稻种植面积的逐年扩大,打破了传统的“南稻北麦”格局,三江平原可以种植水稻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 B.日出最早,光照充足 |
| C.地势低平,黑土广布 | D.雨热同期,水源充足 |
关于下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的地层中,②地层含有石油,开采时应在a处钻井 |
| B.乙图表示的地层中,b处绝对不会含有化石 |
| C.丙图表示流动沙丘,其所在地的盛行风向如a箭头所示 |
| D.丁图所示地形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
读右图,完成4—5题。
4.图中代号所对应的地质构造正确的是()
| A.①是背斜,④是地垒 | B.①是地堑,③是地垒 |
| C.②是断层,④是地堑 | D.①是向斜,③是背斜 |
5.若甲、乙两处都有地下水,叙述正确的是()
| A.按埋藏条件,甲处为承压水 |
| B.甲处地下水运动可能由低处向高处渗流 |
| C.乙处的直接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 |
| D.水量较稳定、水质较好的是乙处 |
右图为某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是( )
|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⑤ | D.④⑥ |
2.如果④是石灰岩,则⑤为()
| A.花岗岩 | B.砂岩 | C.大理岩 | D.板岩 |
3.岩石①在地表的部分常具有的特征是()
| A.含有生物化石 | B.有较多的气孔 |
| C.有方解石组成 | D.有明显的层理 |
地质构造剖面图,分析回答10题。
10.下列叙述可能成立的是
A.假设C处是休眠火山,可能找到的矿物是煤炭
B.喜马拉雅山的成因与图中C山的成因相同
C.假设D处发生5.4级地震,A、B、C、D相比,感觉最明显的地点可能是A
D.假设C处是断层形成的,那么可能是泰山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据此回答7—9题。
7.关于图示各处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一沉积岩 ②一喷出岩
④一变质岩 ⑤一岩浆
| A.①④ | B.②④ |
| C.④⑤ | D.①⑤ |
8.图中各种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换过程能正确反映地壳物质循环的是
| A.③→②→④→⑤ |
| B.③→⑤→①→④→③ |
| C.③→①→④→③ |
| D.②→④→①→⑤ |
9.从地质构造和埋藏条件看,下列各处可能形成的相应矿床是
| A.①一天然气 | B.②一煤炭 |
| C.④一大理石 | D.③一石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