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我国2014年6月29日20时到6月30日20时的全国降水量分布图,部分地区出现了日降水量超过50mm的暴雨天气,中央气象局根据降雨量发布了地质灾害预警(注:预警级数越高,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越大)。
(1)简述本次地质灾害预警地区的分布特征
(2)A地和B地的日降水量都超过了50mm,但A地地质灾害预警等级高于B地,试分析造成此差异的原因。
宁蒙陕甘沿黄地区位于我国西部生态脆弱、经济欠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重任务艰巨。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宁蒙陕甘沿黄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度空间格局
材料二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结构和部分省区用水效率(每立方米水对应的GDP的产值)比较图
(1)简述2007年宁蒙陕甘沿黄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度分布特点。
(2)指出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结构中比例最高的类型并分析原因。
(3)结合材料分析在如何利用水资源的问题上沿黄地区可采取的措施。
(4)为实现宁蒙陕甘沿黄地区生态与经济“双赢”和可持续发展,有学者提出要构建高效生态农牧基地战略,请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共9分)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进入,年平均降水量由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50毫米以下。长期的干旱,使这里形成的独特的自然景观。其要素如图6所示:
(1)按相关关系将右侧字母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A.干旱 B.降水稀少
(2)在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形成中,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形成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
(3)据图,请简述西北地区地理环境其统一的演化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将大力推广十一项农业机械化重点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其中之一。所谓保护性耕作就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法,将耕作减少到只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以达到改善土壤结构,培育地力,提高抗旱能力,减少风蚀、水蚀,节本增效,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材料二 某河段地区如图甲所示。图中M地是我国最先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试验的地区。在总结M地实施的基础上,N地开始推广这种耕作方法。
材料三 实行“保护性耕作法”前后,冬春季节有关实验资料。
(1)地形区:M________,N________。(2分)
(2)实行“保护性耕作法”的主要优点有哪些?(5分)
(3)推广“保护性耕作法”以后,对缓解当地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积极作用?(2分)
(4)为了切实保护好该地农业生态环境,你还有哪些建议?(3分)
联系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8分)
(1)上海某出租车公司在中心调度系统中快速查询本公司出租车的位置信息,所采用的技术是______。(单项选择)(2分)
A.RSB.GIS
C.RS和GPSD.GIS和GPS
(2)在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市彩红外遥感图像时,发现外环线周边地区的红色块状区域面积越来越小,而蓝灰色区域面积越来越大。据此可以判断,该地区________用地面积在缩小,而________用地面积在扩大。(2分)
(3)根据三颗卫星提供的资料,运用数学原理就可以计算出地面静止物体的位置。如图所示,有四颗卫星提供资料,除可进一步提高定位的精确度外,还可迅速计算出________物体的空间位置。(2分)
(4)下列选项中,可以应用“3S”技术的有________。(多项选择)(2分)
A.导弹发射的精确制导
B.珠穆朗玛峰高程的精确测量
C.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的统计
D.人口密度与商业网点布局的相关分析
读下列资料和洞庭湖水系变迁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洞庭湖水系变迁图
材料二:清代初年,洞庭湖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然而洞庭湖水域的泥沙淤积非常严重,到20世纪末,面积仅剩下2625平方千米。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大片湿地的消亡使洞庭湖的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近50年来,洞庭湖经历了35次水灾,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接二连三地肆虐洞庭湖两岸。1996年7月的洪水,直接损失近500亿元。近几十年来,洞庭湖有效蓄洪能力急剧下降。1954年能蓄水314亿立方米,1983年能蓄水187.4亿立方米,1998年只能蓄水170亿立方米。
(1)根据材料说明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哪些生态问题?
(2)引起该现象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
(3)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采取哪些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