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某大洋两岸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的内力作用方式主要有 、 和变质作用等。
(2)洋流A对沿岸气候有 作用。(2分)
(3)图示的主要水循环类型是 循环。
(4)图中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直接来自 (填代号)环节。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口.耕地.草地和森林4个因子构成一个理论上以人为中心的全球人地关系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口总量的变动势必引起耕地.草地和森林面积的相互转化和数量增减。例如,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从而引起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相应变化,直到达到如下平衡:P×G=C×Y[P-人口总量;G -人均粮食年需求量;C-粮食播种面积;Y-土地生产率(单位面积年粮食产量)]。
材料二读下图:全球人均粮食,耕地生产率,化肥投入和灌溉面积指数图。
(1)在人口增长条件下,满足粮食需求的两种途径是 _____和 ________。
(2)现实中,材料一显示的人地关系是难以达到平衡的(P×G≠C×Y),下面三种情况中,最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是 (填序号),原因是 。
① P×G-C×Y>0② P×G-C×Y=0③ P×G-C×Y<0
|
(3)材料二显示,人们主要通过 . 两种措施来提高土地生产率,但由此可能分别带来的问题是 . 。
(4)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土地生产率,除材料中所提到的措施外,今后更需要大力发展 (科学)技术。14.读全球环境基金融资项目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全球环境基金关注的领域主要有 、 、
和 等。特别被关注的领域是 。
(2) A领域污染问题最严重的地区在 海和 海,是由于受到 的严重污染造成的。
(3)B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造成的原因是 。
(4)上述环境问题中,在性质上有普遍性和共同性,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是 。
(5) 此类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 ;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 方面的国际合作。
《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议定书要求全球工业化国家到2012年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1990年排放总量的基础上削减5.2%。然而,美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却以“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义务”为借口宣布退出该协议。威胁人类的全球性环境问题除“温室效应”外,还有酸雨、臭氧层空洞等。为了人类生活家园更加美好,需要我们共同善待环境。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内容是控制、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建立机构执行对发展中国家的和,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2)工业上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广开源流,挖潜节能,减少对燃料的消耗;二是提高技术,对二氧化碳实行,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3)从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的三个原则来看,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违背了原则。
(4)据国家环保部门透露,近期我国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特别是废气中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一改近几年逐年下降的趋势,呈现较大幅度的反弹。我们必须强化环保法律和法规实施的力度,强化全民族的环境保持意识,才能符合《京都议定书》的有关要求。试分析说明近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为什么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反弹?
《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该公约是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保护濒临灭绝的植物和动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的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以造福于当代和子孙后代。公约规定,发达国家将以赠送或转让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补充资金以补偿他们为保护生物资源而日益增加的费用,应以更实惠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从而为保护世界上的生物资源提供便利;签约国应为本国境内的植物和野生动物编目造册,制定计划保护濒危的动植物;建立金融机构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清点和保护动植物的计划;使用另一个国家自然资源的国家要与那个国家分享研究成果、盈利和技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多样性公约》属于我国环境法规体系中的。宪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是制定环境法的和。制定其他环境保护法规的依据是。
(2)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它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
(3)目前世界上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天几十种的速度消失的原因是由于等自然原因和等人为原因。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加大投资、加强教育等。
(5)中国85%的自然保护区在西部。下列重大工程建设将对西部地区保护生物多样性带来较大影响的是。
A.西气东输 | B.南水北调 | C.青藏铁路 | D.三峡工程 E.西电东送 |
15.评价下列活动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
(1)为获粮食高产多施化肥: ,理由是 。
(2)渤海湾实行伏季“休渔”政策: ,理由是 。
(3)天津放飞500万只园林害虫的天敌国氏啮小蜂,除害效果明显: ,理由是 。
(4)建立自然保护区: ,理由是 。
(5)大力发展私家车: ,理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