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孙中山创建兴中会时指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效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涂(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方今强邻环列,蚕食鲸吞……。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开发中华资源,抵御列强侵略 | B.推翻满清贵族统治 |
|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D.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与北洋齐名的清南洋大臣、湖广总督张之洞,对西洋记者莫里逊对南北方的评论愤懑不已,决定亲自带领众记者参观他创办的企业。这个企业的性质是
|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 B.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 C.官办企业 | D.中外合办企业 |
一人生活在明清时代,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①喜欢画年画
②读了许多带插图的小说
③在科举考试中用颜体书法写了一篇八股文,高中榜首
④喜欢和他的好朋友毕昇聊天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③④ |
“探寻中国经济发展之路“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整理研究成果时,附了两幅描绘生产民俗的河北剪纸(如图),借以说明中国古代的某种经济形态,同时他们还引用了与这一经济形态相对应的言论。这些言论不应包括
| A.“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 B.“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
| C.“生民之本,要当稼而食,桑麻以衣” | D.“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 |
战国时期的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 A.阶级立场不同 | B.政治主张的分歧 |
|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 D.社会性质的差异 |
《齐民要术》中说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只渐,故商贾之事,而不录。”此段话表明
| A.目的是发展商品经济 | B.反映出作者重农抑商的思想 |
|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 D.《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